赘婿

愤怒的香蕉

历史军事

武朝末年,岁月峥嵘,天下纷乱,金辽相抗,局势动荡,百年屈辱,终于望见结束的第一缕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七八九章 烽火金流 大河秋厉(一)

赘婿 by 愤怒的香蕉

2019-2-1 17:32

  自金灭辽,女真第一次南下后,又过去了十一个年头。武建朔九年秋,金国第四度伐武拉开了序幕,三十万大军由东路南下中原。相对于女真第一次南下时人们自发组织抵抗的激烈、以及女真一路屠城的残酷,在经历了伪齐、女真近十年的统治和杀戮后,七月间,中原民众在黄河以北组织的反抗局势,万马齐喑。或许也意味着,武朝在中原的正统统治地位,已经降至低点。
  七月底,真正属于大势力有组织有计划的反抗终于展开。相对于更多取决于人民自觉、如大河汪洋般的民间反抗,此时受明确意志主宰的反抗行为就更像是处心积虑的刺杀,锋芒的对冲凶狠而暴烈,欲在第一时间制敌于死地,拉起气势与优势。
  七月二十四,王山月光武军取大名。
  二十六,李细枝早已蓄势待发的十七万大军往南而来,同时,女真将领乌达率一万原驻中原的女真军队并行而下,赶往黄河岸边,预防王山月手中的梁山水军突袭东路军南下渡头。
  二十八,一万一千黑旗军陡然聚拢,攻破曾头市,在一日的休整后,朝大名府南来。
  八月初四,十七万大军聚拢大名府,预备攻城,城内三万六千余光武军连同前来增员的三千余附近山头义军蓄势以待,这个时候,黑旗军已过高唐,朝着李细枝直扑而来。
  黄河北岸各地的反抗连锁展开,最为激烈的,真定城外突袭女真粮草部队,真定城内,齐砚府邸遭突袭,放火与刺杀事件的频率陡然爆发,河间、高唐等地突现大量传单——尽管城内许多人都不识字,却也足够将整个气氛与局势收缩到最为紧迫的程度。连绵爆发的事件犹如急促的战鼓,将整个事态延传开去。
  能够得知整个事态的不仅仅是南下的女真,在这片地方经营多年,大名府下的李细枝此刻或许才是最早收集到每一条线报的人。军队的战争预备已经紧迫到极点,对于大名府的攻城蓄势待发,但黑旗的凌厉冲势不得不让他回头。军中幕僚不断商议,有的紧张有的怀疑。
  “黑旗这是要一鼓作气,与我军决战!”
  “必是疑兵之计!便是黑旗,也不致如此鲁莽!”
  “乌达将军犹在附近,梁山这股黑旗只是偏师,并非主力,一旦被拖住只有自取灭亡!”
  “疑兵!”
  “……别忘了小苍河!”
  “也别忘了四太子宗弼的前锋!”
  幕僚的争吵令人烦闷,李细枝只能摆出霸气而镇定的姿态,一方面徐徐围城,另一方面,调动大名府与高唐中间的卫戍部队一万三千人,同时令麾下大将冯启泽率三万人在途中关卡林河坳布下防线,严阵以待。八月初六,在林河坳关口,冯启泽看到了逼近而来的黑旗部队,此时,林河坳关卡上方,铁炮、弓箭、各种防御已经严阵以待,关内是拥挤的四万三千人,对面,黑旗万人阵中,大刀关胜提着青龙偃月,出阵而来,杀气凛然。
  “要打仗了!彼小儿辈,还不清楚么!”关胜的喊声传上城墙来,有着睥睨四方的蛮横,“土鸡瓦狗速速投降!否则便要死了!”
  “我城坚炮厉,四倍于尔等!鼠辈昏了头,前来送死,正好添我功绩!”
  “你这四倍怕是没去过小苍河!”
  “哈哈,最后夹着尾巴跑掉的是谁!”冯启泽辩才无碍,并不示弱,城下关胜呵呵笑了起来,最后关刀一晃:“那就去死吧!猴子们!”说完,策马而回。
  冯启泽本以为对方还会多说几句,他也好在气势上折服对方,料不到对方说走就走,也只得沉下心来。此时还不到下午,他本人便在城墙上坐下来,命令众士兵、军法队严阵以待,绝不松懈,等待着黑旗的进攻。在提防着黑旗的这些年里,北地众人对于黑旗最大的印象便是小苍河撤退后那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为着这些事,李细枝军中也是数度清洗,冯启泽同样加强了城墙上士兵之间的监督。至于渗透之外黑旗军的强悍,那也只有打起全部的精神,以硬碰硬去解决了。
  对面阵地上,黑旗的战鼓一阵一阵,不曾停歇。这是简单的疲兵之计,冯启泽不为所动,到得下午时分,他倒反应过来,与副将道:“我料黑旗用意不在拔林河坳,也不在攻李帅中军。黑旗以心魔为首,狡计百出,不至于强攻坚城,恐有其它目的。”
  副将道:“将军英明,那我等该如何应对?”
  “无须应对。”冯启泽摇头,“如今大名府乃李帅责任所在,黑旗若绕过林河坳救援大名,我等四万大军出动,前后夹击,即便黑旗也不敢如此行险。若其目的不在大名府,便让他们乱来几日,女真主力一到,这小股黑旗插翅难逃。”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直到夜晚降临,城墙上的防御,也没有丝毫松懈。黑暗降临后,两边燃起了火光,对面的鼓声仍旧在继续,如此直到这一日的深夜,子时二刻,鼓声停了。
  火光前推,有一骑当先而出,着盔甲,执暗红长枪,在阵前举起了一只手。
  对阵的两头都被窒息淹没,这沉默持续了片刻。
  “诸位黑旗的弟兄,女真来了!”
  那声音响起来。
  “十一年前,女真第一次南来,祝彪跟随宁先生,于汴梁城下正面击溃了女真人的进攻,守住了汴梁!女真人击垮了汴梁的百万大军,没有击垮我们!”
  “十一年来,从汴梁到小苍河,到梁山再到如今。我见过女真人击垮无数的军队,见过他们屠杀无数的汉人,杀我们的父母侵占我们的土地!很多人跪下了——对面的人跪下了!我们——没有跪下过!”
  “今天上午,那上头的人大声跟我们说,呵呵,他们四倍于我们,哈哈,有坚城利炮,呵呵呵呵哈哈哈哈——”
  黑暗之中,有无数的笑声响起,蔓延而来。
  “一群跪下的人,算是什么?让汴梁城下那些死不瞑目的鬼魂告诉他们!女真在汴梁城下打败一百万人,用了多少兵!让小苍河满山满谷的尸体告诉他们,没有女真人的插手,一百万人算是什么!而女真人没有打败我们,在西北,我们杀了他们的军神完颜娄室,在延州城上,我们亲手砍下了辞不失的人头!”
  “这是大人打仗的地方,是你死我活的地方!我告诉他们了,但是他们不听!诸位兄弟,这些软骨头,不小心挡在前面了。”
  空气已经收紧,沉默降下来,祝彪回过了头,朝城墙上投来目光,然后,鼓声轰然而鸣。
  “全体都有——”
  轰——
  “——踩死他们!!!”
  呐喊声如海潮般推来,城墙上方,冯启泽看着这一幕,瞪大了眼睛。
  “疯了……”
  然后他回过头去。歇斯底里。
  “守城——”
  黑夜中炮声响起,在夜色中不断爆开,箭雨由上而下的扑落,无数火光又由下而上的升腾,云梯朝城墙上架过来,钩索在巨弩的发射下飞舞而来。冯启泽拔起长刀,高喊“守城”,一面走一面低语:“疯了。”“娘的疯子。”他在城墙上巡视片刻,陡然间警觉地往后看,跟随着他的侍卫一阵惊悚,但冯启泽只是看了他两眼,又咬牙切齿地往前走。
  “传令卢明看好守城的几处要害,若有人异动,杀无赦!军法队都给我提起精神来!”
  “必定有诈必定有诈,一定是里应外合……”
  “……二弟,带人去卢明那里,保护他……看住他!”
  攻城的局面在第一时间激烈到了极点,冯启泽一面巡视,一面预测着自己漏算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压力,是在守城的锋线上,这一刻,城上士兵感受到的,是如同女真人攻汴梁时一般无二的猛烈攻势,黑夜之中,华夏军的前锋顺着吊索疯狂而上,城墙上的士兵经历了半日的提心吊胆、鼓声骚扰,以及军法队的高压和疑神疑鬼,尚未来得及第二次换防,攻城持续的时间还未及一刻钟,城防南侧,三名黑旗军先锋登城。
  经历过小苍河血战的先锋持盾挥刀,朝着守城的士兵杀了上去,夜色之中,登城的杀神浑身都是血肉,片刻时间,从后方的云梯上又上来两人。冯启泽率领士兵朝这边援救而来,还未接近,前方的城墙已经被士兵堵起来了,城下火箭还在升腾,冯启泽大喝:“推上去,杀退他们!”
  又有人喊:“不许退!退者杀无赦——”
  这头的局面稍稍抵住,另一端,祝彪、关胜踏上了城墙,作为此时黑旗的首领,焚城枪的登城显得格外明显,无数箭矢飞舞过来,祝彪一手持枪,一手托了一张大盾,朝着前方猛烈推撞,关胜则窥准空隙冲出,长刀挥舞,血光弥漫,不久,后方的先锋也都跟上来了。
  沸腾的杀戮沿着破城点城墙两端扩散,又朝中间压了过来。冯启泽歇斯底里,不断挥刀督战,然而城墙下方的士兵竟被杀得不能再上来,炮声偶尔的轰鸣中,过了子时,林河坳城墙易手了,而凶猛的杀戮还在推进。
  武景翰十三年,也就是十一年前,女真南下,李细枝的部队按兵不出,到第二次南下时投靠了女真,小苍河大战时,李细枝地处东面,大肆发展,出兵却最少,冯启泽麾下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虽然也曾经历了战斗,甚至参与过围剿独龙岗,却竟然一次都未曾面对过女真或黑旗精锐级别的全力进攻。
  八月初七,林河坳关卡失手,数万溃兵朝着大名府方向逃去,这天上午,李细枝收到了这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消息。
  黑旗的疯子不要命的杀过来了。
之于“文人”的几句闲话
  ??
  写了上788章后,看到一些书评,发现有一些朋友的认知,过分敏感和错误,我写了这章,谈一些粗浅的概念,但是没发,到789章发了之后,又看见一些书评,觉得还是发出来。
  到底什么是文人?
  我们从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的最初谈起。
  人类的本质在大脑进化定型之后,基本就已经定了,基于人的基本属性——就是我们现在的基本属性——人要成熟,要获得提升,途径只有一个:反复经历事情,利用思考,获取经验。即便未来,事情也只能这样干。
  人类超越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明了语言文字,让前人的经验可以流传下来,前人代替你去经历事情,思考了,然后有了结论,一代代的积累,人类建立目前的社会。
  看书的意义,就在于获取他人的经验,例如我们看小说,通过模拟一段“经历”,在这段“经历”里思考,获取营养,当你在同样的事情上模拟了十次八次,终于遭到一件真的事情时,心里至少能有个数。
  那么古代文人是什么?
  通过读书,获取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由此成为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优越感,会瞧不起他人。在近代受到了抨击,更值得一提的是,“文人”拥有更多社会经验,更懂得社会的残酷,当事情压过来,他知道后续有多可怕,容易软弱迂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没骨头,是真的、没法否认的一个想对属性。
  但是,现代的文人是什么?
  我们的过去叫了太多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臭老九”,恍然间只要有人民最好没文人,可是走到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书已经到处都是了,你们谁没看过书?谁看不到书?谁看了书以后还能产生真正的阶级差异?
  但人的基本属性没有变,要更成熟、更懂事,你就需要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思考,更多人生的横向对比,你是个人你就取不了巧。
  为什么要憎恨文人?
  在现代社会憎恨文人者,恕我直言,是那种真正懒惰的人,他们不去看书,不去提升自己,却依然认为,自己面对某些复杂事情时,能有天然的正确,他们更喜欢不动脑筋,不去努力,却依然比得上那些聪明的、努力的、不断进取的人的这种感觉。
  可是比不上的。
  现代社会打掉了过往的阶级,但是智慧的阶级仍旧存在,在可见的未来依然会存在,它简单的表现在:聪明人办一件事情能更快地找到办法,笨人办砸了,阶级在这件事里得以体现和拉升。
  想要变聪明,一是思考,一是看书。这三十年的发展,阶级已经出现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后,“赢在起跑线上”的概念也出现了,有钱人把孩子放进好的学校,找好的老师,所谓“好”,必然体现在能够协助孩子更快地从书里汲取营养,这些孩子会成为更优秀的人,他们能够在本质上碾压笨人,笨人会成为真正的社会底层。但比较过往,这个阶级并不十分的固定,因为书已经满世界都是了,就看你有没有紧迫感了。
  关于读书有以下几种特质:
  1、阅读可以代理“阅历”,但所得必须乘以思考,也就是说,聪明人可以从书中获得更多,这是无法避免的。
  2、阅读并不能完全取代“阅历”,你在书中阅读某段经历,不断思考,这个思考落到实处,要在现实中对你有益,仍旧要经历一件确实的事件,在这件事里,你可能仍旧手忙脚乱,但如果没有看书,你可能会手忙脚乱十次八次,然后才获得正确的教训。
  3、阅读基于每个人性格的不同,是有开窍这回事的。譬如你漫无目的地看书,在书中经历了一百次,对于现实中需要阅历的缩短,可能只缩短了两三次,但是通过不同书里有目的的横向对比,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正确的人生教训,成熟得更快。那些精英学校,因材施教的大学,能干的就是这种事,但只要肯读书,仍旧存在超越的希望。
  4、现代阅读的本质,就是取代“经历”的一种取巧的手段,经历一件事,要花上十天半个月,可能还没办法找到感悟,但十天半个月,你可以看上十多本书。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提升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利用每一段经历进行交叉对比,最终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论。这本书里说了一个道理,那本书里说了一个,为什么两者同时存在,你可以找到更细的解法和说法,经过更多的对比,你能找到放诸世界皆准的法则。
  5,个人的一点经验:确定目标,求解方程。例如我们看孔子的,我们要确定,孔子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建立大同社会”,他面临春秋时期的现状,那么的本质就是,“在春秋时期如何达到大同社会的一些设想”,这个方程的解法中,存在孔子整个人的逻辑架构,如果能看懂这些,如果他面临的是现代社会,“在现代时期如何达到大同社会的一些设想”中,解法必然会不同。看书,抽取写书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架构,那么在面对事情时,我们将拥有无数的横向对比,这是阅读最根本的一个目的,不在于学会前人的鞠躬作揖,而在于学会他们的逻辑内核。
  这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原本我考虑着不用说,甚至考虑着不用这么浅,但是即便在现在,无条件鄙视“文人”的人还这么多,你们真是鄙视“人文”获取一点点优越感呢,还是真心的轻视“文化”?未来是一个专业的社会,面对事情时,你依靠自己那颗与生俱来的天才头脑,还是专业人士的解说?但是专业人士没有骨头了。文化,人们并不认为文化支撑起了一个社会的框架,人们将之视为仅仅为自己赚钱的工具,那么,能够赚钱的时候,扭曲一点也没什么。当整个社会的专业人士都这样干的时候,有一天他说地沟油没有害处,你是不是得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的不是群众无条件正确,而是群众对于切身的东西了解最纯粹,譬如说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们看到的雾霾越来越多了,政府就要去解决。群众提要求——永远得由群众来提要求,专家做解法,政府去执行,这么一个循环下来,社会得以良性循环。但是在一些扭曲的人心中,他们觉得自己是雪亮的,就是自己什么都对,哪怕我一辈子没看书没动脑,我说社会该如何去做,别人就得信,扯淡么不是?靠中二治国能行我们早就接近真理了,我也中二过,那还不简单,但凡有劣迹的人全杀光不就行了。
  社会最终,要靠智慧来指明方向,这个方向很窄,远不如我们想象的宽。但获取智慧的方式,不会再有变化了,就是让我们的大脑一次一次的“经历”,不断地“思考”交叉“对比”,最终获取一个能够适合世界的基本逻辑框架。人们的天真可爱永远不会接近真理,你躲在家里,不动脑筋,然后鄙视“文人”,永远不会证明你比读书人聪明。要成为优秀的人,可以去经历,可以读很多书代替部分的“经历”,但折算下来,谁也取不得巧,而文人的骨头,就是我们的骨头。
  鄙视古代的文人,在于鄙视因此而来的阶级。在现代鄙视别人读的书多,用的脑子多,那是真正的愚蠢。
  这些东西原本是启蒙的基础知识,但是我看到,我的读者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在一个现代社会上,希望藉由鄙视“文人”“文化”,来论证自己没读书没用脑也一样光辉伟大,获取些许优越感。
  获取优越感是人之常情,但是希望我的读者,不要被留在了底层。书永远是强大自身的捷径。  
第七九〇章 烽火金流 大河秋厉(二)
  梓州,秋风卷起落叶,仓皇地走,市集上残留的污水在发出臭气,小半的店铺关上了门,骑士焦急地过了街头,途中,打折清仓的商铺映着商户们苍白的脸,让这座城市在混乱中高烧不下。
  商船在连夜撤走,收拾家当预备从这里离开的人们也已经陆续动身,原本属于西南数一数二的大城的梓州,混乱起来便显得愈发的严重。
  往前走的书生们已经开始撤回来了,有一部分留在了成都,立誓要与之共存亡,而在梓州,儒生们的愤慨还在持续。
  “竖子竟敢如此……”
  “他就真不怕天下悠悠众口——”
  “朝廷必须要再出大军……”
  “狼子野心、狼子野心——”
  武建朔九年八月,世事的推进骤然变化,犹如白热的棋局,能够在这盘棋局上相争的几方,各自都有了激烈的动作。曾经的暗涌浮出水面化为怒涛,也将曾在这水面上弄潮的部分人物的好梦猝然惊醒。
  在这天南一隅,精心准备后进入了凉山区域的武襄军遭到了迎头的痛击,来到西南推动剿匪战事的热血儒生们沉浸在推动历史进程的快感中还未享受够,急转直下的战局连同一纸檄文便敲在了所有人的脑后,打破了黑旗军数年以来优待读书人的态度所创造的幻象,八月上旬,黑旗军击溃武襄军,陆桥山失踪,川西平原上黑旗浩荡而出,痛斥武朝后直言要接管大半个川四路。
  华夏军檄文的态度,除了在痛斥武朝的方向上慷慨激昂,对于要接管川四路的决定,却轻描淡写得近乎理所当然。然而在整个武襄军被击溃收编的前提下,这一态度又实在不是妄人的玩笑。
  狼子野心、图穷匕见……无论人们口中对华夏军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行动如何定义,乃至于口诛笔伐,华夏军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动,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认真。也就是说,无论书生们如何谈论大势,如何谈论名誉声望或是一切上位者该忌惮的东西,那位人称心魔的弑君者,是一定要打到梓州了。
  甚至于,对方还表现得像是被这边的众人所逼迫的一般无辜。
  就在书生们谩骂的时间里,华夏军已经一丝不苟地扫除了凉山附近六个县镇的驻兵,并且还在有条不紊地接管武襄军原本驻军的大营,在凉山雌伏数年之后,擅长情报工作的华夏军也早已摸清了周围的底细,反抗固然也有,然而根本无法形成气候。这是扫荡川西平原的开端,似乎……也已经预示了后续的结果。
  对于真正的智者来说,胜负往往存在于战斗开始之前,冲锋号的吹响,许多时候,只是获取胜利果实的收割行为而已。
  在儒生聚集的伴松居、辛谷堂等地,汇聚的书生们焦急地声讨、商议着对策,龙其飞在其中斡旋,平衡着局势,脑中则不自觉地想起了曾经在京城听李频说过的、对宁毅的评价。他未曾料到十万武襄军在黑旗面前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对于宁毅的野心之大,手段之霸道,一开始也想得过于乐观。
  但眼下说什么都晚了。
  黑旗出兵,相对于民间仍有的侥幸心理,儒生中越是如龙其飞这般知道内幕者,越是心惊胆寒。武襄军十万人的溃败是黑旗军数年以来的首次亮相,宣告和印证了它数年前在小苍河展现的战力不曾下落——黑旗军几年前被女真人打垮,此后一蹶不振只能雌伏是众人先前的幻想之一——拥有这等战力的黑旗军,说要打到梓州,就不会仅止于成都。
  迫于混乱的局势,龙其飞在一众儒生面前坦诚和分析了朝中局势:当今天下,女真最强,黑旗逊于女真,武朝偏安,对上女真必然无幸,但对阵黑旗,仍有取胜机会,朝中秦会之秦枢密原本想要大举发兵,倾武朝半壁之力先下黑旗,而后以黑旗内部奇巧之技反哺武朝,以求对局女真时的一线生机,谁知朝中博弈艰难,愚人当道,最终只派出了武襄军与自己等人过来。而今心魔宁毅顺水推舟,欲吞川四,情况已经危急起来了。
  “我武朝已偏居于黄河以南,中原尽失,如今,女真再度南侵,来势汹汹。川四路之钱粮于我武朝重要,决不能丢。可叹朝中有不少大员,尸位素餐愚昧短视,到得如今,仍不敢放手一搏!”这日在梓州富商贾氏提供的伴松居中,龙其飞与众人说起这些事情原委,低声叹息。
  “我西来之时,曾于京中拜会秦大人,秦大人委我重任,道一定要推动此次西征。可惜……武襄军无能,十万人竟一击即溃。此事我未有料想,也不愿推卸,黑旗来时,龙某愿在梓州直面黑旗,与此城将士共存亡!但西南局势之危急,不可无人惊醒京中众人,龙某无颜再入京城,但已写下血书,请刘正明刘贤弟进京,交与秦大人……”
  他这番言语一出,众人尽皆哗然,龙其飞用力挥手:“诸位不要再劝!龙某心意已决!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初京中诸公不愿出兵,乃是对那宁毅之野心仍有幻想,如今宁毅图穷匕见,京中诸贤难再容他,只要能痛定思痛,出重兵入川,此事仍有可为!诸君有用之身,龙某还想请诸位入京,游说京中群贤、朝中诸公,若此事能成,龙某在泉下拜谢了……”
  他慷慨悲壮,又是死意又是血书,众人也是议论纷纷。龙其飞说完后,不理众人的劝说,告辞离开,众人钦佩于他的决绝壮烈,到得第二天又去劝说、第三日又去。拿了血书的刘正明不愿代行此事,与众人一道劝他,蛇无头不行,他与秦大人有旧,入京陈情游说之事,自然以他为首,最容易成事。这期间也有人骂龙其飞沽名钓誉,整件事情都是他在背后布局,此时还想顺理成章脱身逃走的。龙其飞拒绝得便更加坚决,而两拨儒生每日里怼来怼去,到得第五日,由龙其飞在“雁南楼”中的红颜知己、红牌卢果儿给他下了蒙汗药,众人将他拖上马车,这位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卢果儿便陪了龙其飞一同上京,两人的爱情故事不久之后在京城倒是传为了美谈。
  龙其飞等人离开了梓州,原本在西南搅动局势的另一人李显农,如今倒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里。自从小凉山中布局失败,被宁毅顺手推舟化解了后方局势,与陆桥山换俘时回来的李显农便一直显得颓废,及至华夏军的檄文一出,对他表示了感谢,他才反应过来其后的恶意。最初几日倒是有人频繁上门——如今在梓州的书生大多还能看清楚黑旗的诛心手段,但过得几日,便有真被蛊惑了的,半夜拿了石头从院外扔进来了。
  龙其飞出了两次面,为李显农发声辩解,舆论一时间被压了下来,待到龙其飞离开,李显农才察觉到周围敌视的眼睛越来越多了。他心丧若死,这一日便启身离开梓州,准备去成都赴死,出城才不久,便被人截了下来,这些人中有书生也有捕快,有人斥责他必然是要逃,有人说他是要去跟黑旗通风报讯,李显农辩才无碍,据理力争,捕快们道你虽然说得有理,但毕竟嫌疑未定,此时如何能随意离开。众人便围上来,将他殴打一顿,枷回了梓州大牢,要等待水落石出,公平发落。
  李显农随后的经历,难以一一言说,另一方面,龙其飞等人进京后的慷慨奔走,又是另一个令人热血又不乏才子佳人的温馨佳话了。大局开始明显,个人的奔走与颠簸,只是巨浪扑击中的小小涟漪,西南,作为棋手的华夏军横切川四路,而在东面,八千余黑旗精锐还在跨向徐州。得知黑旗野心后,朝中又掀起了围剿西南的声浪,然而君武抗拒着这样的提案,将岳飞、韩世忠等众多军队推向长江防线,大量的民夫已经被调动起来,后勤线浩浩荡荡的,摆出了不胜利毋宁死的态度。
  乱世如烘炉,熔金蚀铁地将所有人煮成一锅。
  黄河北岸,李细枝正面对着暗潮化为巨浪后的第一次扑击。
  林河坳失手后,黑旗军疯狂的战略意图展现在这位统治了中原以东数年的大军阀面前。大名府城下,李细枝暂缓了攻城的准备,令麾下大军摆开阵势,预备应变,同时请求女真将领乌达率军队策应黑旗的突袭。
  然而遭到了乌达的拒绝。
  宗辅、宗望三十万大军的南下,主力数日便至,一旦这支军队到来,大名府与黑旗军何足道哉?真正重要的,乃是女真大军过黄河的码头与船只。至于李细枝,率领十七万大军、在自己的地盘上如果还会害怕,那他对于女真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李细枝其实也并不相信对方会就这样打过来,直到战争的爆发——就像是他修筑了一堵坚实的大堤,然后站在大堤前,看着那陡然升起的巨浪越变越高、越变越高……
  八月十一这天的清晨,战争爆发于大名府北面的原野,随着黑旗军的终于抵达,大名府中擂响了战鼓,以王山月、扈三娘、薛长功等人为首的“光武军”近四万人选择了主动出击。
  一边一万、一边四万,夹击李细枝十七万大军,若考虑到战力,即便低估己方的士兵素质,原本也算得上是个势均力敌的局面,李细枝沉着地面对了这场狂妄的战斗。
  然后在战斗开始变得白热化的时候,最棘手的情况终于爆发了。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