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喬安

程劍心

玄幻小說

冬日清晨,寒風呼嘯。積雪皚皚的荒原上,壹頭毛色潔白的獵犬正拖著雪橇埋頭飛奔。 雪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94章:通信

法師喬安 by 程劍心

2021-10-11 21:33

  米德嘉德大學奧法研究院,共有十位正教授,喬安給每壹位教授都寫了壹封信,內容完全相同,除了例行公事的問候和自我介紹,重點其實只有壹句話:
  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什麽意義?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喬安很久,以他高達29的智力屬性也想不出壹個能夠使自己心安的答案。
  當初他決定離開母校萊頓學院,轉而報考米德嘉德大學奧法研究院,壹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進入更高層次的學府,向學識更淵博的教授們尋求幫助,解答心頭的困惑。
  喬安以壹種非常虔誠的態度,在信中向教授們提出這個問題。然而人與人之間最難的就是相互理解,他在信中提出的這個問題似乎與學業無關,使很多教授感覺受到了冒犯,甚至被他這種出格的做法惹惱。
  限於學校規定,教授們又不好不回信,多數給喬安的回信只有壹句話:
  “本人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
  潛臺詞顯而易見:教授們對提出這種幼稚問題的學生也不感興趣。
  還有壹位教授,在回信中以譏諷的口吻如是說:善於思考的維達先生,您應該報考神學院或者哲學院,那些地方更適合您尋求人生的意義。
  這還不算態度最惡劣的。
  有壹位青年教授,甚至在辦公室裏公開拿他的來信當笑柄,當著同事們的面斷言“喬安·維達是個十足的書呆子”,“思想消極,幼稚可笑”,“他需要的是心理醫生,而非奧法導師”。
  不幸中的萬幸,並非所有教授都把喬安的來信當成笑料,還有三位教授以比較誠懇的態度給他回信,並且嘗試在信中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富蘭克林院長就是三位認真回信的教授之壹,他在信中講了很多人生哲理,鼓勵喬安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還說壹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所做出的社會貢獻,哪怕終究難逃壹死,子孫後代也會銘記他為推動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做出的貢獻。
  富蘭克林院長在回信中表露出的積極樂觀態度,崇高的使命感,與其“啟蒙思想家”的身份正相稱。
  院長先生講述的這些道理,其實喬安都懂,但是他覺得富蘭克林先生誤解了自己提出的那個問題。
  喬安關註的重點不是壹個人死後是流芳百世、遺臭萬年抑或無人問津,這些都是來自他人的評價,對於壹個死者而言,無論身後獲得的是贊賞、批評抑或遺忘,他都無從得知,又有什麽意義?
  關鍵在於,壹個人活著的時候要如何說服自己堅強的活下去,尤其是在遭受挫敗、打擊和痛苦時,意識到人生苦多樂少的時候,意識到個人乃至宇宙都註定難逃毀滅的時候,難免會滋生出莫可名狀的荒謬感和空虛感,這種時候,要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而非果斷的選擇結束生命。
  人生在世需要面對很多問題,所有問題當中最嚴肅的壹個,莫過於“自殺”。
  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壹個人是否還有必要思考其它問題。
  如果把人壹生經受的“痛苦”和“幸福”分別賦予效用數值,進行加權統計,那麽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痛苦總效用其實要遠遠大於幸福總效用,兩者相抵,剩下的凈值都是痛苦。
  從數學統計的層面來講,除了極少數幸運兒,世上絕大多數人努力活壹輩子就是為了遭罪。
  如果人們有權選擇自己出生與否,根據趨利避害的理性原則,大多數人根本就不該出生,或者應該在覺醒自由意誌的那壹刻就選擇消滅自己的肉體,免得繼續累計痛苦凈值。
  顯而易見,喬安根據理性推導出來的結論,是壹種非常悲觀的虛無主義思想。
  他自己無法從上述推導過程中找出邏輯漏洞,但是心中有壹種朦朧的直覺,或者說是感性,告訴他這種推理方式是錯誤的,否則包括人類在內的智慧生物早就該選擇集體自殺了,又怎麽能夠發展出越來越文明進步的社會形態呢?
  那麽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裏呢?
  是不是人類共同體的想象力具有某種類似自我欺騙的功能,可以使人暫時擺脫理性的枷鎖,僅憑想象就相信明天會更好,越來越好,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越來越多,從而獲得積極樂觀的生活動力?
  事實上,另壹位認真給喬安回信的教授,的確提出了上述理論。
  這位教授先生花了兩千字為喬安闡述為什麽“想象力”是如此重要,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人類就不可能進化成具有智慧的現代人,不可能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憧憬,也不可能形成廣泛且不斷更新換代的社會共識和法律秩序。
  喬安承認這位教授的闡述很精彩,很能鼓舞人心。
  但是對方字裏行間也暴露出壹個冷酷的現實: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是生活在對未來的美好幻想當中。
  但是歷史數據可以證明,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希望最終都無法實現,蕓蕓眾生無非少數成功人士推動文明進步的炮灰。
  這種基於“想象力”——其實就是統計意義上的自欺欺人——的生存動力,真的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嗎?
  喬安望向窗外城市街頭的萬家燈火,理性再次促使他產生不祥的預感。
  這座城市看起來壹派欣欣向榮,生活在這裏的人,無論處境多麽艱難,至少心裏還存有“未來會更好”的希望。
  這是因為整個社會還處於上升期,人們來到殖民地尋求財富,遼闊肥沃的土地還足以承擔他們的夢想。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殖民地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可供開發的土地和礦產資源則越來越稀少,人們想要實現夢想也將變得越來越難。
  壹旦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很大概率無法收到期待中的回報,基於想象的自我激勵就將無可挽回地走向破滅,形成壹種“破罐子破摔”的正反饋。
  真要是到了那壹天,人們會選擇消極的對待工作和生活,反正努力也沒用,累死累活賺不到幾個錢,還不如混日子等死。
  接下來,人們就會漸漸拋棄傳統的道德和家庭觀念,對結婚生子喪失興趣——反正孩子生下來還是要受苦,還不如不讓他們出生,省得遭這份罪。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