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越過
超級電力強國 by 給您添蘑菇啦
2018-8-1 19:41
面對進駐規模這個扯皮很久的問題,金毛第壹個說道:“我們可以提供遠程支持,或者每個月過來壹次集中解決問題,再或者派壹位工程師常駐,其余幾位階段性過來提供支持,壹次性提供這麽多專業頂尖工程師在這個項目上,而且時間還沒有保證,我們很難調動。”
“其他兩位呢?”
小田切看過總部上司後笑道:“這壹點,我們沒問題。”
ABB的光頭也緊跟著點頭。
張逸夫心裏也明白,這個尺度其實是很難把握的,什麽叫精通超臨界電廠建設的頂尖工程師,說不清楚,這又沒有執照,沒有考核標準,小田切答應的這麽輕松,怕是隨便叫幾個工程師過來混著就好了,效果也不壹定好。
反而是金毛,堅持不答應,必然是個死性子,認定了派人就要派有用的人,出色的人,可這樣的人對於誰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不可能都壹下子投入到這裏。
討論了這麽久,張逸夫也不願再拖,隨即退了壹步:“這樣,我們妥協,按照妳說的,派壹位綜合性的工程師常駐,之後每月要組織壹次集中性的咨詢,派頂尖團隊過來快速解決問題,提供支持。”
“沒問題。”金毛滿意地點了點頭,心道張逸夫這次倒是好說話了。
“註意,這些細節都會寫在標書裏。”張逸夫沖阮湄點了個頭,擦去了第壹個問題,“第二個點,技術轉讓方面,壹期工程期間廠商提供技術給我方指定電機制造廠,同時提供咨詢與培訓,二期將30%的生產任務交於我方,三期全面指導我方生產。”
“我們對此無異議。”小田切又第壹個表態了。
那邊ABB總部的工程師開始嘰裏咕嚕說了壹通:“超臨界機組生產並沒有想的這麽簡單,不是掌握技術就可以生產的,對於原材料和生產車間也有極高的要求,我們不敢保證在三期的時候中方擁有這個能力。”
張逸夫答道:“我們可以引進生產線,引進生產設備,甚至於直接引進妳們的,我們也會組織去妳們那邊培訓、學習,中國人很聰明,我不相信這些條件都達到了還無法生產。這畢竟是超臨界機組,不是航母。”
ABB工程師聽過翻譯後攤臂道:“即便如此,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三期工程可能被無限期延後。”
“制定壹個期限。”張逸夫直接搖頭道,“無限期延不會是我們的責任,就算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妳們消極對待。”
工程師很快反駁道:“中方的領導人員和趨勢壹天壹變,如果下次談的時候不是妳了呢?如果沒人推進這件事了呢?”
“那就無限期延後,妳們也不損失什麽。”
工程師痛苦地搖了搖頭,望向西門子的人。
西門子戴著厚眼鏡的棕發工程師說道:“這類技術轉讓是壹件長期的事情,我們在來之前也找大眾公司了解過,不確定因素很多,我們需要更深度的合作確保這個方案可行,我相信這次合作會是起點,不會是終點,既然上壹點妳們已經妥協了,這壹點我們也不再堅持,相信具體情況會有很多變化,在完成壹二期合作後,我們可以通過補充協議來確保三期、甚至四期的技術合作。”
“可以。”張逸夫聽明白後轉望ABB,“事情發展中確實會有許多變數,我方也不是不講道理的,遇到矛盾肯定會再次商談用補充協議的方式解決,姑且按照我們的方案走,妳們不會有麻煩的。”
瑞典人見德國人讓步,只得點頭,說白了這件事也是很難把控的,出問題也是幾年後了,在坐的人也許都去幹別的了。
日本人是想得最開的,也是非常了解中國人的,先全都答應了,然後細水長流慢慢磨蹭著來就對了。
再之後三點,張逸夫也是快言快語,三下五除二跟對面談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扯皮了壹個多月的事情就此有了定論。
倒不是說他能力就比之前的談判負責人強,只是他敢負責,能負責而已,他說什麽是什麽,至少中方,沒人會提出異議。
另外前面的扯皮也很重要,把小問題摘幹凈,最後總結出這五個難以確定的麻煩問題,這也大大節省了張逸夫的扯皮強度和扯皮時間。
最終兩邊人禮貌握手,終於結束了前期洽談,標書早就在寫了,剩下的就是把這些最後確定的點加進去,正式的國際招標有望在下個月展開。
在與西門子棕毛握手的時候,這位工程師還開玩笑道:“我的同事說妳很難應付,可能要談很久,沒想到這麽順利。”
張逸夫笑道:“今天的順利,都是咱們同事們壹個月來努力的成果,咱們要感謝他們。”
壹句話肯定了所有人,還算愉快的氣氛中,北漠公司理所應當地組織午宴。
席間,張逸夫又聊出了壹些口頭上的事情,比如招標完成後要組織去參觀學習雲雲,這些事外國友人自然統統答應了,張逸夫也借機問起了外國機電設備市場的現狀。
日本人這邊沒半句實話,總是鼓吹自己市場多麽火爆,年營業額多少多少億,即便金融危機也不過是毛毛雨而已,這就不用聽了。
瑞典人始終半遮半掩,不願多談自己的事,這也理解。
德國人較為直接,他們直言很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現在歐洲正在逐漸往核電上靠,那是法國人的天下,西門子還是專註於硬實力,要把火電、水電兩方面的機組做到極致。
理所應當地,他們也共同聊到了中國更多的機遇。
比如三溪,比如直流輸電,比如北漠之後更多單機容量更大的機組,他們都希望在這次合作中開啟新的篇章,以此為契機緊密聯系,否則這次的技術轉讓真的太虧了。
張逸夫也友好表示,這次超臨界的合作也將是中國電力事業的裏程碑,君不見大眾在中國如魚得水麽?我們需要妳們,妳們也需要我們,大家互相拿出誠意好好來做,這裏夠妳們混好久的。
張逸夫話說得輕松,其實在他眼裏,這幾位已經成為將來的對手或者夥伴。
他的想法也借鑒於中國過去十幾年和未來十幾年的發展經驗。
技術上的天塹,用資本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