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集團
超級電力強國 by 給您添蘑菇啦
2018-8-1 19:41
世行這邊,幾名老外只聽不說,重要的交流都交給夏雨來做。
夏雨聽了這麽久也開始厭煩這種永無止境的扯皮,站在中立立場上嚴肅說道:“技術上的評審不是都在桌子上可以說清的,中方評標的情況我們也了解了,除去價格這部分外,其實並沒有什麽原則性矛盾,後面希望中方就‘低價中標’方面給出合理的解釋。”
福岡聽過翻譯後,也終於稍安勿躁,喘著粗氣等著看好戲。
張逸夫立即正色道:“好的,除去價格這部分外,對於我們的評標可以說沒有異議了吧?”
“我們無異議。”夏雨直言道,“如果三菱依然不服,可以提出仲裁或訴訟。”
這可是真玩兒命的時候才用的招兒,就算福岡要訴要仲,本部也不會允許。
福岡終於也緩了口氣,還是得跟著世行的精神走:“解釋低價中標吧,我們暫時不會考慮這種極端方式。”
“那請解釋吧。”夏雨沖張逸夫這邊說道,“最好不要用模棱兩可的說辭,這次會議就是要給壹切壹個值得信服的澄清。”
“好的。”張逸夫沈吸了壹口氣,望了望林立正,常思平以及鄒世亮。
林立正沒什麽主見,常思平主張摳技術細節,以理服人,鄒世亮主張直接人身攻擊,壹棒子打死。這在後來的小範圍研討中,都確定要麽是力度不夠,要麽是力度過激的。
壹個合理合法值得信服的理由,要的就是那種簡單的,幹脆的,沒得聊的。
這個理由其實非常簡單,真的非常非常的簡單,正是日本,是三菱特有的經營模式框架,鑄就了這個局面,或者說讓張逸夫找到了這個能“令人信服”的理由。拿三菱來說,由於業務範圍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過於龐大與復雜,有時連三菱集團自己都會模糊不清,更何況外人,外面的人只會以三菱概之,很難分清。
包括三菱電機在內的幾十家直屬企業,隨著事業的發展,業務方面的糾纏不清也難免更加模糊,比如三菱化工與三菱化學,三菱鋁業與三菱材料之間,說是合作對象也沒錯,說是競爭對手也能成立。這就像是壹個龐大的家族,有幾十個兄弟姐妹,大家各有所長,互相幫助是壹定的,但必然也存在矛盾。
這種情況在中國有特別粗暴有效的解決方式,領導壹聲令下,該去除的去除,該合並的合並,機械部、工業部、水利部、電力部等等,部門之間幾十年的調整變遷正是這壹切的縮影。而三菱不同,幾十家企業都是相當獨立且苦心經營多年鑄就的,不可能說把三菱鋁業並入三菱材料,或者把三菱保險並入三菱銀行。
於是,集團只得放任這樣的發展,盡量避免手足相殘。
張逸夫從前並沒太在意這件事,此番也是被逼急了,在林立正與鄒世亮的爭執中重新拾起了這壹點。
張逸夫沈吸了壹口氣,掃視眾人,斬釘截鐵說道:“經過我們的研究與考察,我們可以確定,自從壹開始,三菱電機就沒有參與投標的資格。”
全場嘩然。
當然這嘩然也是有層次的。
聽得懂中文的先嘩然,然後根據翻譯的速度逐步嘩然。
就連瑞典光頭都瞪大了眼睛,德國金毛也來了興趣。
福岡更是目瞪口呆。
妳丫的,怎麽能說的這麽自信?憑什麽啊?
三菱的歷史可比妳們新中國建國的時間都要悠久!
沒人說話,也沒人提問,並不是這件事不可置疑,只是他們知道,既然張逸夫敢這麽說,至少得有壹套成邏輯的說辭。
張逸夫嗽了嗽嗓子接著說道:“我有必要問三菱電機幾個問題,因為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充分了解三菱電機、三菱重工與三菱集團之間的關系,也許世界銀行的幾位也沒有充分了解,甚至妳們三菱自己都沒有充分了解。”
聽過翻譯後,福岡立刻意識到了張逸夫抓住的點,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是團結互助的壹體。”
“妳別急,我來問。”張逸夫沒打算給他說廢話的機會,繼而問道,“此次日本的投標主體,投標人,是誰?”
福岡楞了片刻,而後有些不甘地答道:“三菱電機。”
“那麽三菱電機,有沒有生產過壹套,成套的超臨界機組。”
“有的,妳們曾經參觀過的鹿島電廠就有,其中有兩臺機組是我們生產的。”福岡咽了口吐沫答道。
張逸夫哼笑壹聲:“我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福岡的表述問題,請說清楚,是‘妳’生產的,還是‘妳們’生產的,是三菱集團共同生產的,還是三菱電機獨立生產的。”
聽到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意識到了張逸夫抓住的點。
不少人也立刻翻起了手上的材料,確認日本的投標方,確實是三菱電機沒錯,並非三菱集團。
確實,在多數人眼裏三菱是壹體的,也沒必要分那麽清楚,都是壹家子。
但從法理上來講,這差異就大了。
三菱電機的業務技術與生產力單獨拿出來,是不可能與三菱集團相提並論的,也不能認為三菱電機的實力就是三菱集團的實力,三菱電機成為了壹個孤立的個體。
因為都叫三菱,所以容易混淆,換個比方就明顯了,比如說有壹個標,投標方是哈爾濱鍋爐廠,他雖然是屬於哈電集團的,但顯然不能認為這個鍋爐廠擁有哈電集團的壹切能力,他肯定是做鍋爐的,沒法做發電機。
那麽壹個疑問就隨之而來了,為什麽是三菱電機來投這個標,而不是三菱集團呢?
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哈電集團不壹定對每件事都有積極性,也許就是哈爾濱鍋爐廠才有興趣,妳沒法跟集團說,妳來投吧,我來做。
相對獨立的運營,確實會提高子公司的競爭力,但這同時也難免造成了資源上的分散,世界領先的超臨界發電工程的成套采購,正好印證了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