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呼啦圈大神

歷史軍事

  天才小廚子穿越到大宋,開動頭腦風暴忽悠到萬貫家財開了家飯館。   楊懷仁看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890章 這才是最大的不敬

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

2023-3-1 19:09

  老李頭被章惇和朱太後的話懟的慚愧難當,不得不退了回去,壹個勁的搖頭。
  他慚愧是因為知道楊懷仁剛才的所作所為,確實在禮法上大有不合,只是他心裏也暗暗覺得楊懷仁忽然暴怒而起動手打人也壹定有他的原因。
  而且這個原因壹定會讓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挽回局面,所以對朱太後和章惇,他又覺得過壹會兒會丟臉,可他又不好直接點明了,於是只好搖頭。
  見眾人都等著自己的解釋,楊懷仁也不打算藏著掖著裝清高,把剛才他進了內殿之後的詳細過程大致說了壹遍。
  當大家耐著性子聽完,表情也從壹開始對楊懷仁的憤怒漸漸轉變成了對郎史官的憤怒。
  楊懷仁特意看了壹下章惇的臉色,尤其難看,便知道章惇現在是有氣發不出來了。
  道理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單看表面,肯定是楊懷仁不對,但道理同樣具有兩面性,當大家想明白楊懷仁的做法正是體現他對趙煦的忠誠和維護的時候,便說不出楊懷仁的不對了。
  楊懷仁壹直很坦然,他說道,“微臣自知在這種特殊的時候,又是在壹個特殊的地點魯莽的動手打人,還是打了壹位起居舍人,微臣自然是有過錯的。
  微臣向太子殿下,兩位太後娘娘,還有在場的所有相公們請罪。
  但微臣卻還要說下去,當著諸位的面,我楊懷仁說句大不敬的話,陛下生前做過的事情,有些確實是有損他的名聲的。
  史官既然是要如實記錄這些事情,微臣也無權幹涉。
  可我們要評價壹個人生前的得失和成就,也不能光看他沒做好的壹面,要全局的去看待他整個壹生,是不是同樣為國為民做過很多好事?
  郎史官如實記錄,本也沒有錯,但記錄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公平壹點,不要在便的死因裏只寫那些不好的事情?
  陛下為國為民操勞的時候,同樣是殫精竭慮,難道這些就不是導致他身體變壞的原因嗎?
  至於後宮中的事情,最大的錯誤也是在劉青箐那個惡毒的女人,陛下也不過是受到她的蒙蔽罷了,難道把所有的錯誤讓陛下壹個人承擔,大家覺得這樣對得起陛下,這樣就公平嗎?
  微臣剛才就是和郎史官說這些道理,可郎史官卻擺出壹副剛正不阿的樣子來,完全聽不進微臣的這些話,偏要把太醫對陛下的診斷,記錄下來作為陛下的死因。
  這件事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不用我多嘴說清楚,想必大家都能想得清楚明白。
  後人在查閱今天郎史官記錄的起居註的時候,不會考慮其他的諸多原因,只會簡單的把他記錄的死因來當做陛下的生平的寫照。
  難道大家就願意後人把陛下當做壹個那樣的荒淫皇帝來看待嗎?這對陛下才是最大的不敬,最大的不公平!”
  楊懷仁說完,便不再說話了,只是瞅著章惇的臉上由紅變紫,再有紫變了黑,腮上的肉都直哆嗦,看來是憤恨楊懷仁又壹次給他挖了壹個大坑。
  朱太後忽然間對楊懷仁有些愧疚之意,想到剛才她還不留余地的喝罵楊懷仁,現在搞明白人家楊懷仁全都是為了她的兒子將來的名聲著想,竟有壹種幡然醒悟的感覺。
  她是個直性子,也知道自己是個什麽脾性,剛才犯了錯不要緊,她也舍得臉面去認錯,忙對楊懷仁說了幾句軟話,同時也給了自己壹個臺階下。
  但接下來她看向了那幾位史官,臉色又沈了下來,那氣憤之意似乎比剛才氣楊懷仁的時候更盛,甚至有了壹點冷冷的殺意。
  她凝視著那幾位史官冷冷道,“這幫該殺的,竟然敢胡亂記錄編排皇帝,本宮看應該誅他們的九族!”
  史官在文官裏是個特殊的職事,實權肯定的談不上的,可誰也不願意去招惹他們。
  史官開口閉口說自己記錄歷史是沒有主觀性的,其實誰都知道這全是屁話,只要他們是人不是機器,就肯定有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情感。
  其實也不用太多的筆法,對壹位皇帝,或者壹位大臣,他們在記錄這些人言行的時候,只要把好的壹筆帶過,壞的著重修飾,就足夠把壹個人的形象固化進歷史之中。
  實際上楊懷仁從來都是覺得所有的歷史人物加在壹起,這裏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所謂好與壞,正面人物或者是反面人物,這都是相對的,處在記錄歷史的人眼中,或者為了讓後人認定他們擁護的在位者的合法性,他們可以把任何壹個前朝的人物寫成好人,或者寫成壞人。
  就像歷史記載裏那些昏庸到毫無人性的昏君,他們真的是那樣嗎?那些記載嚴重超出了人類認知的範疇的,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倒並不是給這些昏君洗白,只是有些事描述的真的太誇張了,難道壹個人壹輩子就壹點好事都做過?某些記載裏是真的壹點兒都沒有,全是記錄了壞事。
  但如果我們從那些史籍是誰編著的,他們是用什麽角度來看待歷史,我們很快會明白究竟是怎麽回事。
  就比如清朝的歷史把清朝那些皇帝寫的壹個個都那麽高大上,但又有誰知道所謂的明君們為了捍衛他們的統治,無緣無故屠殺了多少人,興了多少文字獄,又讓漢人百姓吃了多少苦頭?
  事情就是這樣,我們看待歷史,也要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待,要有自己的觀點。
  史官有時候通過他們的方式改寫了歷史,作為後人已經無從考證了,楊懷仁也只是因為機緣巧合,才見證了這壹段歷史罷了。
  在場的人也都明白,朱太後罵史官、還有說他們該誅九族的話,有點逾距了,這不是她能決定的事情。
  不過返回頭來想想,照規矩皇帝不得幹涉史官記錄歷史,那些相公和大臣們也無權幹涉史官,所以史官們也有他們自己的驕傲和放肆。
  他們可以不管皇帝、大臣,可以不把楊懷仁的話放在眼裏,甚至可以以此來證明他們的剛正不阿。
  可他們卻不敢輕視了朱太後,壹個剛死了兒子的女人可不會跟妳講規矩,她要是發起瘋來,可是比楊懷仁要猛烈的多的。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