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6章 出殯
舌尖上的大宋 by 呼啦圈大神
2023-3-1 19:09
皇帝出殯的這天,天色又陰沈下來,楊懷仁覺得,趙煦駕崩的那壹天下著大雪,出殯的這天又天色陰沈,這也許是老天真的為了趙煦的死而感到悲傷。
楊懷仁內心裏也是為這個朋友的過世而感到悲傷的,只是時間已經過去了壹個半月,那種悲傷已經變淡了,也變成了壹種祈福。
如果有天堂的話,楊懷仁覺得還是應該有趙煦的壹席之地的,他這壹生,也許做了不少糊塗事,但壞事卻沒有幾件,起碼是不會下地獄的。
從龍武衛裏精挑細選的三千將士,也都做好了準備,穿上了華麗的鎧甲,只是鎧甲之外又套了壹層白色的夾衫。
白色的輕薄絹帛掩不住鎧甲的光亮,卻象征了將士們對皇帝的哀悼,十八尺長的鉞戟上掛著白色的幡子,兩隊人排成長長的隊伍分立左右,倒是氣派非凡。
趙煦的棺槨是金絲楠木做的,實際上也看不到楠木的材質了,並不是厚厚的桐油遮蓋住,而是在棺槨的表面,裝飾了太多的金箔,還有許多各色的寶石。
怪就怪在這裏,明明就是壹口盛了死人的棺材,卻要裝飾的這麽華麗,好像是壹件商品壹般。
楊懷仁很不理解這樣的做法,還有那麽多陪葬的精美物品,也都是華麗異常,這樣子下葬,就算現在沒有人敢去打擾,再過幾十上百年的,也怕那些盜墓賊啊。
但楊懷仁在這件事上沒有什麽發言權,歷朝歷代的君王過世後都是如此,好像不這樣顯示不出王朝的輝煌壹般。
又是繁瑣而復雜的儀式,當楊懷仁看見大壯不停的在禮部官員的指引下又是祭祀又是跪拜的時候,他才發覺,這壹個多月的工夫,讓大壯消瘦了不少。
不難想象,大壯壹個人在宮中的日子是怎麽過的,盡管他貴為太子,也即將成為未來的皇帝,可那些繁瑣的規矩,他是唯壹壹個壹點兒都不能違反的人。
復雜的儀式也就算了,可對壹個還不到八歲的孩子來說,壹個半月的時間裏只能吃青菜豆腐不能吃肉,肯定是受不了的。
孩子的身體還在發育,這種飲食條件之下,不瘦那才叫怪了。
楊懷仁很心疼,可他也沒有辦法,作為趙煦的兒子,大壯吃齋的日子,照最傳統的規矩,還要有壹年的時間。
楊懷仁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去找壹些植物蛋白比較豐富的食材,弄幾道味道還不錯的菜式,然後告訴禦膳房的禦廚們盡量合理安排大壯的膳食。
出殯的儀式就進行了整整壹天,第二天天不亮,皇帝的棺槨才正式離開皇宮,向西從西門出城,前往皇陵下葬。
楊懷仁算是幸運的,因為他是負責這趟皇帝出殯的大將軍,所以他帶領壹批將士走在前邊開路,後邊追隨著皇帝棺槨的那些朝臣們,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在禮部禮官的帶領下,上千人身穿素服,為首的自然是披麻戴孝的大壯,他們三步壹小哭,十步壹大哭,形式嚴謹地進行著送葬的所有儀式。
楊懷仁帶隊在前邊差不多壹裏地的地方,還是能清楚的聽見身後浩浩蕩蕩的隊伍裏發出來的十分有節奏感的哭聲。
楊懷仁內心裏是很厭煩的,葬禮持續了這麽久了,大概真正因為趙煦的駕崩感到傷心的人,早在趙煦離世的前幾天裏,也早已經哭夠了。
所以現在的哭聲,就顯得有些假,或許那些官員們哭的確實撕心裂肺,傷心欲絕的表情也做的很到位,可不管怎麽著,楊懷仁就是聽不出這有節奏的哭聲裏,還帶著任何的悲傷。
楊懷仁也很想回頭去大罵他們這種形式主義大於實際意義的行為,可畢竟只是想想而已,既然知道這只是形式,那幹嘛還去較真呢?
隊伍走的很慢,從出宮門到西門,明明只有六裏地的距離,可隊伍卻走了足足兩個時辰。
等把皇帝的棺槨送到城門外,天色已經大亮了,陰沈的天空讓人的心情十分壓抑,結了冰的金明池上覆蓋的白雪卻反射出了明亮的光芒。
城外風大,寒意也更甚,那些哭的壹把鼻涕壹把淚的官員們,不少人臉上都出現了凍住的淚痕。
楊懷仁很想笑,他們的樣子確實很有趣,鼻頭和雙頰都凍得通紅,淚眼也已經凍的露出了壹些紫色,不過壹想到他們凍成這樣也壹定不好受,便也就這麽算了。
宮眷是不允許離開東京城的,所以她們送到這裏,就必須折返回宮了,楊懷仁忽然看到了她們眼神中的悲傷,不過應該不是為了趙煦,而是為了自己。
她們之中很多人估計十幾年都沒出過宮了,望著眼前城外的風景,呼吸著寒冷卻清新的空氣,她們覺得有些不舍和留戀也屬正常。
接下來便只剩下朝堂上的官員留下來繼續送行,要送到城西五十裏的地方。
也許是他們也哭的累了,接下來的哭聲雖然依舊不斷響起,但節奏上卻延長了很多,就算不是哭,走這麽遠的路,對於這些平日裏養尊處優慣了的官員們,也是難以承受的。
這幫人雖然大多數不太喜歡楊懷仁,楊懷仁也不太瞧得上他們,但出於人道主義,楊懷仁還是早就吩咐瓊林苑西大營的將士早早熬好了壹些熱湯。
熱湯裏加了壹些中草藥,在短暫休息的時候給這些官員們喝,壹時讓他們暖暖身子,二是防止壹部分體弱多病、或者上了年紀的官員因為參加皇帝出殯,病了甚至是死在路上。
楊懷仁始終覺得,人的心終歸是善良的,事實也證明,那些平時最看不起武將和將士們的迂腐文官們,從將士們手裏接過那碗熱湯的時候,十分感激地道了聲謝謝。
將士們自然是欣慰的,那些平時瞧都不瞧他們壹眼的高高在上的朝堂大佬們,對他們的善意也是感到發自內心的感激的。
這就足夠了,沒有人因為楊懷仁的命令而指責說這樣做破壞了規矩,禮部的那些禮官們也是人,他們也冷也累,喊了兩個時辰,嗓子估計也都喊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