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88章 宗周天下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3

  俗語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壹個不滿周歲的嬰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如何能看得出端倪?
  朱姬對待吳熙,實在是有些苛刻的。
  對於她望子成龍的心情,慶忌能理解,只是期望朱姬不要做得太過分。
  家宴結束後,慶忌就領著王後季蔻回到椒房殿。
  自始至終,季蔻都是壹副心事重重的模樣,精神有些恍惚。
  慶忌為防止季蔻摔著,特意扶著她進入椒房殿的。
  床榻之上,慶忌看著欲言又止的季蔻,只是輕笑壹聲,問道:“王後,有話但說無妨。”
  “大王,臣妾可否逾禮問壹句?”
  “說。”
  “大王日後若立儲君,不知是擇賢?擇嫡?或是擇長?”
  聞言,慶忌怔了壹下,暗暗思襯起來。
  歷朝歷代的繼承制度,即宗法制實際上是有所不同的。
  有夏、商、周三代,夏朝的帝位由兒子接任,偶爾也有傳給兄弟的。
  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後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或以行傳給自己的兒子。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周,都於鎬京,並改“帝”為“王”。
  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只傳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周王朝的這壹制度就是宗法制,它與華夏姓氏有著直接的關系。
  宗法制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制度,其主要精神為嫡長子繼承制,這是壹種以父系血緣關系親疏為準繩的遺產(包括統治權力、財富、封地)繼承法。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緊密結合在壹起的。
  天子按嫡長繼承制世代相傳,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繼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為諸侯,他們是從屬大宗的小宗。
  這些諸侯也是按嫡長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非嫡長子則由諸侯分封為卿大夫。
  諸侯對於這些卿大夫來說,又是“大宗”,依次類推。
  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貴族階級的最底層,不再分封。
  在這樣的情形下,在天下形成了以天子為根基的宗法系統。
  即,宗周天下!
  吳承周制,在吳王諸樊之前的吳國歷代君王,基本上都恪守宗法制,立嫡立長。
  只是在吳王壽夢時期,更看著小兒子季劄,故而擅自篡改了這壹宗法制,讓諸樊、余祭、夷昧、季劄四人兄終弟及。
  但是,在傳到慶忌的祖父,即吳王夷昧的時候,季劄辭而不受國君之位,於是夷昧就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吳王僚。
  這就導致吳國的國本動搖,諸樊之子闔閭不服氣,以專諸刺王僚,終於引發吳國內亂。
  及早的確立國本,其實對於吳國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
  然而,此時的慶忌卻不以為然。
  “王後,不論是立嫡、立長,還是立賢,都要視形勢而定。”
  慶忌輕笑壹聲,說道:“寡人尚且年輕,春秋鼎盛,待公子們長大成人之後,寡人再考慮儲君之事罷!”
  慶忌給了這樣壹個回復,顯然是不能讓季蔻滿意的。
  正所謂知夫莫如妻。
  跟慶忌同床共枕這麽久,季蔻又怎能不懂得慶忌在立儲君這壹大事上的心思?
  的確,慶忌今年不過二十三歲,尚且年輕,但日後的事情,誰又說得準?
  而按照慶忌的性格,儲君,即未來的吳王是嫡子或是長子都無足輕重,重要的是賢明能幹!
  慶忌能為後世之君打下壹片偌大的疆域,能稱霸天下,但是後世之君能否守住吳國的霸業不衰,並貫徹慶忌的國策,讓吳國進壹步強大?
  這是壹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所以慶忌暫時是不去考慮儲君的問題,因為實在是為時過早!
  但,慶忌能做到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壹視同仁,好生栽培,凡是有出眾的兒子,慶忌都會取其中最賢明能幹的人,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至於會不會進而引發殘酷的奪位政變,禍起蕭墻?
  慶忌不在意。
  因為能從中殺出壹條血路,脫穎而出的人,才是最合適的王者。
  畢竟大浪淘沙,淘出來的才是最強者。
  了解到慶忌的心思後,季蔻不由得幽怨的看了他壹眼,又將纖纖玉手撫摸在自己的大肚皮上,暗道:兒啊,妳日後壹定要爭氣,讓妳的父王刮目相看!
  其實,季蔻並不知道自己肚子裏的孩子是男是女。
  不過她相信以慶忌對自己的寵愛,她遲早有壹日能為慶忌生下兒子的。
  想到這裏,季蔻不由得又暗自埋怨起來。
  季蔻原本早就應該為慶忌生兒育女的,只是慶忌憐惜她,怕她因為年紀太小就分娩,而傷了身子……
  ……
  吳王慶忌三年,即公元前511年開春。
  春耕過後,吳國便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核實國人資產的事宜。
  按照慶忌之前頒布的詔令:官府應當壹壹核實其所有固定資產,包括奴隸、土地、封地、房屋、商鋪,準許個人報備,後官府核查,若有不符之處,壹律嚴懲不貸。
  此時,在經過國人的主動報備後,官吏們就挨家挨戶的上門核查。
  雲陽縣,中大夫羊容的府上。
  雲陽縣令帶著壹眾官吏,向羊容當面質問。
  “中大夫,請妳過目壹下。這是妳之前報備過的資產數額,這是在下核查過的資產數額!”
  “二者之間,相差頗為懸殊。不知中大夫可有說法?”
  雲陽縣令將兩堆竹簡都壹壹擺在案上,請羊容自己審閱。
  對此,羊容只是裝模作樣的拿起壹道竹簡閱覽壹下,隨後頗為詫異的道:“胡縣令,在下的資產數額相差懸殊?不應該,無道理矣。”
  “不知這錯漏在何處?”
  胡縣令正色道:“錯漏甚多也。其壹,奴隸。中大夫報備之奴隸是為壹百七十二人,核查奴隸是為二百三十三人!”
  “中大夫報備之田產,約六百七十七畝,核查田產是為約壹千二百六十畝!”
  “中大夫報備之屋舍、商鋪亦有錯漏。中大夫手裏雖攥著地契,但據在下所知,中大夫之屋舍、商鋪怕並非是通過正當手段得來的吧?”
  “還有,據人稟告,中大夫的封疆之界,碑石年年侵占土地,得寸進尺!”
  “中大夫名下之封地祖祖輩輩,應為三十裏,可在下通過丈量得知,中大夫現有之封地,居然有三十六裏?”
  “整整六裏之地!”
  胡縣令義正言辭的喝道:“中大夫這般侵占國家土地,便不懼大王震怒乎?”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