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吳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歷史軍事

公元前513年,吳國,五湖(太湖)。
千帆競走,波濤滾滾!
在煙波浩渺的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53章 胡服騎射

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

2024-1-7 21:24

  看著慶忌這般堅決的態度,以孔丘為首的公卿大夫們,都不由得咽了壹口唾沫,倍感壓力。
  然而,事到如今,孔丘怎能退卻?
  慶忌要勒令國人都穿上胡服,這是孔丘等人所不能容忍的。
  孔丘想了壹下,便痛心疾首的道:“大王,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聖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
  “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大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背離華夏傳統之道,臣實在是深感憂心惶恐!”
  “請大王慎重考慮!”
  聞言,慶忌微微壹笑道:“孔丘,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聖人觀察時勢所趨來順應時宜,依據現實情況制定禮法,是為了方便國人而有利於國家。”
  “剪短頭發,身上刺上花紋,衣襟向左側開,這是甌越之地的民俗。”
  “染黑牙齒,在額上畫文采,戴魚皮帽子,穿粗劣衣服,這是我吳國過去的風俗,至今在不少地方還保存。”
  “因此,禮制服裝有所不同,在取其方便之處是壹致的。”
  “時尚有所區別,而使用自然也就有所變化;事情不同,禮法也就相應地有區別。”
  頓了壹下,慶忌又慨然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壹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壹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於山谷之便乎?”
  “因此事物的取舍變化,聰明的人也不能讓它壹致;遠近地區的服裝,賢聖也不能使它相同。”
  “窮鄉僻壤之處,風俗也多顯奇特,學識淺陋的人,言詞也多有詭辯。”
  “不懂的事情不妄加懷疑,與自己不同不妄加非議,才能公正而博采眾長以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被慶忌這壹懟,孔丘不由得低下了頭,嘆氣道:“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君,兄弟之通義也。”
  “大王,臣愚昧,未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然敢稱道世俗當中的見解,這是臣的罪過。”
  “無妨。”
  看著孔丘不太服氣的樣子,慶忌擺了擺手道:“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行政先信於貴。”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誌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後善也。”
  “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寡人不在乎愚者如何譏笑寡人,若能使吳國進壹步強大,寡人何懼些許譏諷之語?”
  聽到這話,治粟內史曾點站了出來,進言道:“大王,臣以為過去的習俗更為方便。”
  “華夏衣冠,由來已久,不可擅動。壹動,則人心生變,我吳國原本偏居於東南壹隅之地,被列國視作蠻夷,這些年來,外人對吳人固有印象,好不容易改變。”
  “大王而今使國人穿胡服,恐怕會讓諸國認為我吳國遠離華夏之列,入戎狄之流!”
  “再者說,服裝奇異恐怕使人心誌邪亂,風俗怪異可能使人輕浮!”
  “請大王明鑒!”
  慶忌瞇著眼睛,想了壹下,就反駁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
  “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伏羲、神農用教化而不需殺人,黃帝、堯、舜殺人但並不憤怒。”
  “等到夏、商、周三王時,隨時代變遷制定法規,依據現實情況制定禮制。”
  “法制、詔令都能夠順應時代的需要,衣服、器械都便於使用。”
  “因此禮制也沒有必要壹致,使國家獲得便利也不必仿效古法!”
  “聖人的興起並沒有彼此沿襲卻能夠稱王,夏、殷的衰敗並沒改變禮制卻走向滅亡。”
  “那麽違背古制未必就應當非議,遵循舊禮也未必值得稱贊!”
  頓了壹下,慶忌大手壹揮道:“寡人決意,推行易服令。”
  “自寡人以下,凡公卿大夫,軍中將士,必備壹套胡服。”
  “半個月後,寡人要舉行壹次圍獵,二三子皆當身著胡服到場。如有不著胡服,或推辭不至者,壹律罷官奪職,收回功名!”
  “諾!”
  慶忌的這壹番態度,著實是讓群臣膽戰心驚。
  看起來,他們是不穿胡服都不成了!
  當然,慶忌不會強迫著群臣和軍中將士,日常生活都要穿上胡服,移風易俗不可。
  他只是要做好壹個表率,上行下效,讓吳國迅速養成這種風氣。
  因為胡服在於實用性,而華夏的傳統服飾深衣,則註重於形式,在較為莊嚴的場合,或者是會客的時候,穿上深衣更好壹些。
  至於胡服,用來耕戰,則是實用性更好。
  “孔丘。”
  “臣在!”
  “妳負責撰寫壹道易服令,倡導國人改穿胡服。要言簡意賅,告訴國人,日常生活可穿深衣,若是耕作或上陣廝殺之際,最好是胡服。”
  “臣,謹遵王命!”
  孔丘苦笑著答應下來。
  慶忌讓他負責這個事情,不是為難他嗎?
  ……
  隨著吳國推行的易服令壹經頒布,頓時就在國內外掀起了壹片軒然大波。
  就跟慶忌猜測的壹樣,有不少人都在譏笑他的這種做法,認為吳國已經背離了華夏的傳統,屬於離經叛道,風俗習慣上,漸漸的向西北的戎狄靠攏。
  對於易服令,吳國的萬民黎庶則是眾說紛紜,形成了壹種對立的狀態。
  “大王要胡服騎射,也不知是聽從了誰的讒言!古往今來的華夏衣冠制度,豈是能輕易更改的?”
  “若只是更改,也就罷了,這是全盤否定!大王讓我等國人改穿胡服,這不是使我吳國被天下人恥笑嗎?”
  “非也!胡服有甚麽不好?胡服比起我華夏的傳統服飾,的確更為實用。”
  “如在田間地頭勞作,或是外出狩獵,上陣廝殺,穿著深衣的確不方便。”
  “這簡直是謬論!滑天下之大稽!”
  “妳放肆!”
  “這是大王的詔令,妳怎敢不從?大王也不是非要逼著妳換上胡服不可,深衣可以穿,胡服也可以穿!”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