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天下

cuslaa

歷史軍事

從出租車上跳下來就直奔檢票口,賀方終於壹身大汗的在最後壹刻趕上了回上海的飛機。直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

宰執天下 by cuslaa

2023-4-22 11:42

  敇建橫渠書院。
  曾賢仰頭望著漢白玉牌坊上的幾個大字。
  橫渠書院的山長蘇昞,因為去年以橫渠書院的名義向朝廷獻上了《正蒙新註》,太後壹時興起,給了橫渠書院這麽兩個字。
  敇建……
  敇建橫渠書院。
  當然,從小就在橫渠鎮上長大,幼時便在橫渠書院附屬的蒙學讀書,年長壹些,正式成為橫渠書院的成員,曾奇知道這兩個字附帶的東西沒有這麽簡單。
  太後給了兩個字,朝廷便為此撥款三百萬錢,為橫渠書院修建山門,同時賜地千畝,供學生飲食。
  三百萬錢,足足三千貫,至少能裝十臺大車,但曾賢沒有看到錢,只看到了這面高大的牌坊。另外官府劃來的田地,則有壹片直接跟他家在鎮西的十幾畝田連在了壹起。
  而自從有著太後親筆題字的牌坊立起來之後,不過半年時間,來到書院的學生又多了壹倍,家裏在鎮上新蓋的兩間屋子也全都租了出去。興旺發達是好事,可是兩年後的明算、明工兩科,小韓相公為氣學門人量身定做的科目,競爭者可就更多了許多。
  “曾小乙。”壹名同學喊著他的名字,“還不回家?”
  “這就走。”
  曾賢放下心頭事,與同學壹起沿著水泥鋪就的道路回鎮上去。
  自牌坊立起之後,從牌坊到正門,只許步行。上元節後,知縣過來,便是在牌坊處下馬。
  壹隊車馬這是沿路而來,也在牌坊前停下。進出書院的學生們,都停下了腳步。
  車隊壹行人,紛紛下馬下車,最後從第二輛車上下來的壹個中年人,明顯是眾人之首的樣子。
  “啊。”
  看到那個中年人,曾賢不禁驚訝出聲。
  “誰啊?”他的同學不認識,“是小乙妳認識的?”
  “是當世陶朱!”
  才說完,曾賢立刻聽到壹聲冷笑。
  “陶朱公?……於今安有範少伯?”
  “朝廷賜的三百萬錢,在他眼裏就是區區三千貫;千畝地,也只有百畝能入眼。”
  “陶朱公可不光是富就算數的。”
  “順豐行的大東家,韓相公的親表弟。這座書院,有壹半是他捐的。”
  “照樣還是當不起!”
  看著壹臉傲然的同學,曾賢放棄地搖搖頭。
  這幾年,被馮從義推薦到王舜臣麾下,由此得到官身的氣學門人,已經有七個了。此事在書院中盡人皆知。
  從熙河路開始,壹直向西去,甘涼、安西、北庭等地底層的流官位置,能給氣學門人占去了大半,正是靠了包括馮從義在內,多少有力之人的舉薦,光靠韓岡壹人,怎麽可能讓氣學壹脈好處盡占?
  只說經義,馮從義肯定連剛入學的學生都比不上。可論眼界、論見識,書院中又有幾個能與他相比?
  曾賢可不會因為馮從義是商人而覺得可以鄙視壹下他身上的銅臭味。銅臭到了極致,那就是香了。就像龍涎香,《自然》中可是說了,就是鯨魚的糞便,因為裏面有魚骨的殘渣。
  但曾賢沒興趣教育他的同學,費盡口舌也不壹定有效果,反而平白無故地招人鄙視。
  牌坊內,這時有壹群人從正門方向快步走來,曾賢遠遠地看清了走在前面的第壹人,“山長來了。”
  ……
  敇建橫渠書院。
  上次馮從義過來時,還沒有這座牌坊。
  太後頒了詔、提了字,又賞賜了田地和錢鈔,讓書院擴建了規模,也讓敇建二字可以堂堂正正地戴在頭上。
  馮從義的身旁,學生來來往往。
  小的十四五,大的,二十五六也不足為奇。
  年紀小的學生,對他這個帶著七八伴當、明顯不是士人的陌生人,投來幾許好奇的目光,而年長的學生,則是目不斜視,見怪不怪地徑直擦肩而過。
  “人更多了。”馮從義輕聲說道。
  “那是。”
  “聽說多了壹倍。”
  “兩千多人,跟國子監壹樣多了。”
  “鎮子上都住滿了。”
  身邊的伴當壹陣附和。
  教授的學問與官學截然不同的橫渠書院有了朝廷的冊封,這壹下子讓關西壹地還在觀望的士人,徹底站在了氣學的壹邊。
  但馮從義知道,韓岡雖然為橫渠書院躬謝天恩,但他並不是很喜歡讓書院染上太多官方的色彩。
  “陶朱公來了!”
  牌坊後的階梯上,遠遠地就壹陣大笑聲。
  人隨笑聲而至,馮從義才到牌坊下,就等來了前來迎客的主人。
  周圍的學生則紛紛側目,然後恭敬地向那人行禮,齊聲道:“見過山長。”
  馮從義向來人壹揖到底,“馮四見過山長。”
  蘇昞向學生回了禮,又迎上前與馮從義見禮,拉著馮從義的手,展顏笑道:“去歲馮兄未至,讓人好生想念。”
  馮從義也大聲笑道:“去年沒能來書院染身書香回去,馮四這壹身俗臭味越發地不能近人了。本來是想來的,只可惜奉了我那表兄的命,去了西域壹趟,壹去來壹回八個月,剩下的四個月就只能在家裏將養了。”
  與客人並肩前行,蘇昞問著:“馮兄去往西域,想必是有所見聞。”
  “大漠風光,在下作不得詩賦,不知該如何描畫。不過,玉門關那裏,出關去西域屯墾的漢人,每天絡繹不絕。想來十年之後,天山南北必定皆漢腔唱歌。”
  “風物豈得與人物比。”蘇昞笑道:“得聞此事,尤勝百篇天山、大漠。”
  “蘇山長說的好。”
  蘇昞壹聲長嘆:“千載之前,班定遠與博望侯相繼西域,自那時起,便有漢人屯墾,回鶻也好,突厥也好,還不知在何處。自大唐中衰,北庭、安西為胡人所有,不再見漢人蹤跡。昔年讀史,不免為壹嘆再嘆,豈料有今日,西域終於重歸漢家。”
  “西域水土最好的地方,還要數伊麗河谷,七河匯聚之處,水土豐美遠勝安西、北庭兩地。家兄曾說,只有攻下那裏,再移民百萬,才能安心下來。”
  “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這兩年平靜得很,難道就是為了此事做準備?”
  “軍國大事,山長妳問了我也不敢說啊。”馮從義搖頭道,“東黑汗在疏勒死了快有三萬兵馬,受傷的更多,還要提防西黑汗,若官軍兵發伊麗河谷,東黑汗說不定就要給西黑汗吞並了。”
  “西域那邊還沒裝備火炮吧。”跟在蘇昞身後壹人問道。
  “要不是擔心被西夷給偷學去,早就把火炮拿去西域用了。王景聖上次回京見識過火炮後就說了,給他五百火炮,他能打到大食西邊去。”
  “遼人不是也把火炮學了去?怎麽不怕遼人偷學,倒怕西夷偷學。”那人抱怨著。
  “打遼人也沒幾年了,可打西域還不知要多少年。遼國的情況能打探得到,西域那邊可就打探不明白。萬壹給西夷偷學了去,過個二十年後,朝廷打算西征,卻發現大食城頭上全都是壹門門火炮,比官軍帶過去的都多,那樣還怎麽打?”馮從義笑著道,“什麽時候朝廷決定大舉西征,壹路打到極西之地去,那時候,才會動用火炮。現在對付壹下黑汗人,只用神臂弓、斬馬刀和板甲就夠了。”
  “聽人說王都護是個急性子?”
  又有壹人開口,問馮從義,蘇昞見狀,接過話來:“正任的團練使,除了國姓的王孫,就數他最年輕。北庭都護、安西並受其節制,他也不必急於壹時。”轉過來,他對馮從義笑道:“馮兄新近從西域回來,不免想多問幾句。”
  馮從義呵呵笑:“這也是尋常。說起來北庭那邊,當真是兵甲堆積如山,也不知運了多少過去。若是按照南方的情況,鐵器易銹壞,理應多準備些。不過西域天幹,壹年下不了幾場透雨,鐵甲放在外面幾年都不帶有銹斑。可朝廷還是送了那麽多去。現在北庭軍中踢球時,都是穿著甲胄,根本就不怕壞。”
  “穿著甲胄怎麽踢球?”壹人好奇地問。
  “也不是踢了,就是抱著球往球門沖,想攔住就直接撞上去,咚的壹聲響,壹指厚的胸甲能撞彎過來。壹場球賽下來,撞壞的鐵甲能有壹半多,血流滿面的場場都有,比起蹴鞠痛快得多!”
  馮從義的話在樹蔭遮掩的石板路上傳了開來,有人皺眉,有人向往。
  說話間,已經抵達書院正門。馮從義與蘇昞相讓著走進大門。
  “壹年不來,屋舍更多了,人也更多了,這書香味更濃,倒映得我這俗人更加俗了。有山長在,書院日漸興旺啊。”
  “還多虧了馮兄。”
  “不,沒有橫渠,就沒有家兄。沒有山長,書院不會有今日。”
  看著今日的書院,馮從義感觸頗深,當年修起橫渠書院的那壹筆錢,有很大壹部分,還是自己奉了韓岡之命送過來的。
  當時橫渠書院草創,還是在山前的壹座廟宇中開課,之後第二次經過橫渠鎮,也就大大小小十來間房,給學生們住的房舍還是茅草屋頂。倒是壹幹學田開墾得很好,也開辟了引水渠,改成了上乘的水澆地。風車、水車都修了,還附建了磨坊,給書院賺些菜錢。之後每壹次經過橫渠鎮,馮從義都能發現書院有了變化。
  在張載去世之後,蘇昞壹人堅持守在橫渠書院中,拒絕了朝廷的征辟,拒絕了同學的舉薦,固守在這裏,看著書院壹步步擴大,成為關西士人人人向往的聖地。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