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為日覓月議乾坤(九)
宰執天下 by cuslaa
2023-4-22 11:42
“怎麽辦?”
當聽到韓岡問題,向太後壹時間頭腦空空。
還沒有人如此直接地問過她這方面的問題。
隨著官家的長大,每壹個人在說話時都更加小心,怕引來不必要的誤會。
只是向太後不會自欺欺人,她知道,每個人都希望知道她的想法。包括她的兒子,包括剛剛被擡下去的朱氏,包括她身邊的宮女、內侍,也包括站在眼前的壹眾宰輔,就是宰相,也不曾例外。
歸政的時間,是等到官家大婚之後,還是依照很多人的希望,將權位壹直控制到死為止。
兩種選擇,向太後過去都考慮過,但她始終沒有壹個明確的答案。
有時她想過,幹脆等到天子大婚之後便撤簾,將亡夫交托的天下還給兒子,這樣日子也可以輕松壹點,還能留下壹個不戀權位的好名聲。
可有的時候,她又覺得那孩子實在不成器,明明聰明過人,卻總辦蠢事,自己真要撤簾歸政,萬壹敗壞了如今君臣相得的大好局面,可就辜負了將國事相托的先帝。
現在,官家的親娘剛剛鬧得宰輔離心,就連壹貫冷靜從容的韓岡都怒不可遏。有這樣的生母,自身又缺乏自制力,如果就這麽讓他親政,近十年的心血,難道要付之壹炬?
兩種想法壹直在心中回旋不去,讓她難以作出決定。
維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思,向太後今天突然發現,如今就連韓岡都開始擔心自己撤簾後會變成什麽樣的局面。
這可是與青史中任何壹位賢相都毫不遜色的名臣,無論遇上什麽風浪都可以倚之為幹城——不論是在先帝重病垂危的那壹夜,還是在奸佞篡逆的那壹天,韓岡都以他的冷靜和勇敢將壹切敵人掃平——現在他卻擔心天子親政後會敗壞國事。
這都要失望到什麽樣的地步,才會這麽做?
難道那孩子,當真已經不可救藥了嗎?
向太後不知怎麽回答,她只能沈默著,沈默地等著臣子們給她壹個可行的提議。
等不來向太後的回答,韓岡終於再次開口,卻不是提議,“元豐四年,朝廷兩稅稅入不到八千萬貫石匹兩,糧價因北虜入寇而激增。而元祐八年的朝廷兩稅稅入,僅只錢絹兩項便超過九千萬,糧秣盈倉。壹年新增八百萬人口,米價反而壹直維持穩定,此乃陛下之功。軍事上,大理覆滅後,除北方契丹,西方黑汗,大宋周邊再無壹千乘之國,這同樣是陛下之功。”
“是相公們的功勞。”向太後搖頭,這不是她的功勞,而是韓岡等宰輔的功勞,她豈會貪人之功為己有。
韓岡欠身壹禮:“是陛下能信用於臣等,君臣相得,和衷共濟,方有了如今的局面。”
回想起這十年來,勤民聽政、旰衣宵食的每個日夜,向太後油然點頭,“的確如此。”
“但宮墻中人不知如今局勢來之不易,亦不知陛下勞心勞力之苦,只知道以己身之尊,理當受天下供奉。多,不念其德;少,則怨聲載道。稍有不遂意,便說天下皆為天子所有,取用億萬亦不為多。太妃如此想,天子又何能例外?若陛下就此撤簾,放任天子親政,試問國事將如何?”
向太後默然良久,問道:“相公覺得該如何做才好?”
韓岡強硬地搖頭,今天必須要向太後自己做出決斷,“非是臣覺得當如何,而是陛下想要如何。”
向太後心中壹陣委屈,韓岡實在是太咄咄逼人了。扭過頭去,她不想作答。
等來了又壹次的沈默,韓岡放聲道,“陛下,吾輩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壹姓也。”
熊本心中壹凜,難道韓岡打算上表勸進?轉眼望過去,張璪、曾孝寬等幾位都是悚然動容。但轉念壹想,他又立刻否定了這個猜測,韓岡頭腦壞了才會去勸太後做則天皇帝,這對氣學壹點好處都沒有。
“若國勢不可救,天子不可諫,臣退隱歸家,獨善其身不難也。但陛下身在宮中,可能獨守其身?”
熊本松了口氣,韓岡不是勸進,不過拿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繼續要挾太後。
向太後怒上心頭,“難道相公當真要吾壹直守著這權同聽政不成?”
韓岡拜倒於殿上:“太妃如此,天子如此,臣不敢以愚忠而亂天下、害萬民。臣懇請陛下,為大宋、為天下,再操勞幾年。待天子年歲稍長,明了人情是非,再還政不遲。”
這是宰輔們第壹次公然聲稱要太後繼續垂簾,而且是出自最惜羽毛的韓岡。
向太後眼圈紅了,“相公……”
而就在韓岡領頭下,宰輔們或先或後壹個個拜倒,“臣等請陛下繼續垂簾。”
章惇首相,最後壹個表態,“天子年幼,德性尚薄,難承大任,臣請陛下勉為其難,繼續聽政,以待天子厚養其德。”
宰輔們先後表態,向太後終於意動了,但還是有幾分猶疑,這畢竟是要奪取自己兒子的權柄,不免損害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名聲,“先讓吾考慮幾日,官家還有壹陣才大婚。”
韓岡先瞥了章惇壹眼,道,“陛下,呂惠卿今日至京師,明日上殿,必以陛下撤簾、歸政天子為事由,以期留於京中。即使臣等能等,呂惠卿也不會容陛下等到後日。”
……
“越來越熱鬧了。”
下車後的呂惠卿言辭淡淡,將心中的驚訝給掩蓋了過去。
離著外城城門還有兩裏,卻已經是人頭湧湧。即使往站外望去,也是壹片鱗次櫛比。
在往昔,城外的雖有繁華不下城中的廂坊,但也只是局限在城市東西兩側有水運經過的地方。南薰門外,除了每隔幾年天子率百官去京城郊祀,壹般情況下,豬走得比人多。
可東京車站建成之後,才幾年工夫,呂惠卿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印象全都做了廢。
而壹起下車的呂家家眷,卻無法掩飾自己的難以置信。幾個出生在京城的仆婢,更是目瞪口呆。
京師的變化已經遠遠超過他們的想象。
呂惠卿從平民所用的站臺壹直打量到身後的候車棚,以及站臺側後方的壹排商鋪,輕哼了壹聲,“點石成金的好手段。”
京城的範圍已經擴張到了數裏外的外廓城,繁華的廂坊,並不限於外城以內,以及汴水兩岸。
如今外廓城諸廂坊中,最為繁華的去處便是東京車站附近。即便是遠在京師,呂惠卿也知道東京車站附近的地價房價漲到了什麽樣的價格。
原本只有壹座破磚屋的窮夫妻,只因手上有了壹張地契,轉過年來,搖身壹變,成了年入百貫的殷實人家。
原本家中不過三分地,只能靠半年種菜半年做工來糊口的老鰥夫,車站建成後不過三年,便有妻有妾有兒有女,只因為他把地改成了倉庫,租出去旱澇保收。
這些還只是運氣好,蹭到了好處的當地居民。還有好些消息靈通,又敢於下賭註的顯貴們,更是在鐵路站點剛剛確定的時候,便秘密購地,最後壹個個發家致富。
車站帶來的繁榮只是壹小部分,更大的手筆還屬外廓城。
還在長安的時候,呂惠卿曾聽屬僚說,修了幾座棱堡倒算了,還特地用柳樹、柵欄還有低矮的胸墻括起壹條外廓城,勞而無功,空耗錢糧,到底是為了什麽。那幾座以重兵把守,又是重炮雲集的堡壘,足以將任何來敵消滅在外廓城外,而有鐵路穿過的邊墻,卻根本毫無阻攔的作用。
呂惠卿在京師有產業。所以他很清楚,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修起的外廓城,直接讓城郭之內的地價憑空漲了壹倍,地段好的產業,價格直追外城,呂惠卿也受益不少,京師地主,哪個不謝韓相公?
壹排小店,就在車站之內。食肆、酒鋪占了壹半,還有壹半,是買京師特產的小店。甚至有兩家賣的是雞零狗碎的小飾品,雖不值幾個錢,看起來卻很適合帶回去送人。這些東西不起眼,可架不住車站中人如流水。
呂惠卿不是那種不食煙火的文官,工商都比尋常人要精通,粗粗壹算,就大吃壹驚,這樣的壹間小鋪子,壹個月下來,少說五六百貫的收入。
大部分店鋪外面還擺著報紙。都是些小報,認識五百字,便能通讀。最適合拿上車打發時間。
“真是大不壹樣了。”
呂惠卿第三次發出感慨,卻是針對市井中越來越多的報刊書籍。過去只有措大才會隨身帶著書,現如今,卻是許多出行的旅客都拿著份報紙,還能包著點東西。
天下各家,也就韓岡壹個還想著有教無類。執政多年,識字人口漸多,紙張和印刷的成本大幅下降,販夫走卒亦能讀書看報。
盡管依然對韓岡不服氣,但挫敗感還是不免從心中滋生。
近十年來,周邊點點滴滴的變化,泰半源自於韓岡。
不過這不代表他呂惠卿要認輸投降,韓岡想要做聖人的念頭,就是他最大的弱點。
無欲則剛,既有所求,哪能不束手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