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魏

蒼穹之魚

歷史軍事

魏青龍二年。
蜀丞相諸葛亮十萬大軍出斜谷、越秦嶺,進討渭南,魏大都督司馬懿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百六十六章 激進

爭魏 by 蒼穹之魚

2023-5-14 20:34

  杜預壹回來就忙碌不休。
  又是安置羌胡俘虜,又是劃分牧區。
  當然,他最關心的還是府兵。
  “屬下以為每名士卒劃分壹百畝田並不合適。”
  “哦?”楊崢也意識到問題。
  他這套府兵制,幾乎照抄大唐的。
  受記憶所限,自然有很多漏洞。
  “壹人耒跖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二石,壹戶男女老少五六余口,百畝之田,士卒無力耕種,田多,士卒再無進取之心,心思都撲在田地之中,其意必墮,則府兵戰力下降。”杜預分析的頭頭是道。
  楊崢擦了壹把冷汗。
  幸虧現在只是剛剛劃分。
  士卒也在調撥之中。
  這個問題魯芝也提到過,但只是簡單的提了壹下,然後就去開墾田地,修建塢堡了。
  楊崢以為增加耕牛和鐵質農具就能解決問題,沒想到關系居然這麽深。
  這也隱隱顯示出,杜預的才能要高出魯芝壹頭。
  當然,魯芝的長處在搭建框架和治民。
  對軍隊所知甚少。
  歷史上有很多政策,出發點是好的,落實下來,就逐漸變味了。
  “元凱以為授多少田合適?”
  “十畝為宜。”杜預伸出壹根指頭。
  十畝田,壹年二十石糧,五口之家,剛剛夠糊口。
  不過西平很多士卒都是由奴隸轉化而來,孑然壹身,或者家中只有妻子兒女。
  十畝田,夠他們勉強吃飽。
  耕牛與農具掌握在折沖府中,統壹使用。
  西平別的沒有,耕牛還是挺多的。
  上壹次蜀中就要求購入壹千頭耕牛,三千匹駑馬。
  十畝田耕種起來,倒也不困難。
  “然後依照軍功大小,賞賜土地?”軍功授田這套楊崢還是知道的。
  “正是,虎狼饑則兇猛,飽則墮之。”
  府兵制從北魏的“府戶”逐漸演化過來的,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不斷改進,到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
  宇文泰的府兵制與唐太宗的府兵制,當然不是同壹個東西。
  天地萬物都是在演變之中。
  必須活學活用才行。
  “若無元凱提醒,險些自誤。”楊崢對杜預拱手。
  杜預亦還手回禮,“主公能提出府兵制,已是千古壹人,查漏補遺,本就是屬下職責。”
  楊崢老臉壹紅,但被杜預吹捧,還是有些飄飄然,幹笑道:“不過是窮則思變而已。”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為至理。”杜預又是馬屁送上。
  楊崢咳嗽壹聲,岔開話題,“元凱以為接下來當如何?”
  西平蒸蒸日上,自然每個人都在思索西平與自己的前景。
  杜預也不例外,“瓶頸仍是糧食和人口。”
  西平人口接近二十萬。
  雍涼百姓受到分田減稅的吸引,陸續向西平遷徙,但隨著胡奮的到任,以及鄧艾的警覺,遷徙就被堵住了。
  當然,就算完全放開,其實也不會再有多少百姓。
  常年戰爭,雍涼人口銳減,再怎麽減稅分田,效果也差不多了。
  更何況大量的人口控制在士族豪強手中。
  雍涼屯田也控制了大量屯田客。
  “元凱有何妙策?”道理楊崢也知道,以二十萬人口養五萬士卒,三國都沒有這麽玩的。
  十六個折沖府承擔了兩萬四千士卒,但還有近三萬的士卒需要供養。
  而且楊崢麾下騎兵眾多。
  曾經預想構建壹支壹千五百人的重騎,發現根本力不從心。
  重騎至少壹人兩馬,壹馬作戰,壹馬負重。
  光吃青草肯定不行,還要吃豆麥精料,增強體力。
  壹匹戰馬的投入,差不是壹個士卒的五倍!
  到現在,甲騎的數量也才七百六十壹騎。
  而且這玩意兒也金貴,日常維護耗費也不小。
  馬要吃好的,人也是壹樣,頓頓有肉,每壹個都是滿臉橫肉的彪形大漢。
  楊崢也不打算增加甲騎的數量。
  道理很簡單,養不起。
  搭配輕騎、步甲協從作戰,不說橫掃天下,在雍涼也是數壹數二的戰力,已經夠用了。
  “徹底解決發羌、燒當羌、鐘羌!”杜預眼神幽幽亮起。
  楊崢呆了壹呆,這步子邁的有些大,“高原廣袤,耗費精力經營,豈不是得不償失?”
  杜預指著偌大的牛皮地圖道:“非也,我軍只是取其人口充實西平,而非經營高原,只需占領壹些水土豐沃之地,扼守形要,大者築城池,小者建塢堡,設置折沖府,以羌治羌,以戰養戰,不費西平壹兵壹糧,則十年內,高原將為我有!”
  “羌人若是叛亂,我們豈非助其立國?”
  融合並非那麽簡單的,兩漢魏晉治南匈奴,前後三百年,依舊沒有餵熟。
  若是軍事、技術擴散出去,搞不好吐蕃帝國提前出現。
  不過杜預既然提出來,就壹定經過深思熟慮的。
  “羌人不同於鮮卑、匈奴、胡人,其內壹盤散沙,沒有法統王系,部眾稍多便自稱羌王,自相殘殺,如今鄧艾兵敗、胡奮初來,兩年之內,無法大舉攻我,此為天時,兩年之後,此策定然卓有成效!”
  三四個月沒見,杜預似乎變得更為激進了。
  這時代的書生,不是宋以後的書生,上馬能統兵,下馬能治民。
  諸葛武侯、司馬懿、周瑜、陸遜、鄧艾皆是如此。
  連關公都捧讀春秋。
  兩漢的書生更為激進,三十六騎定西域。
  楊崢在腦海不斷思索著此策的可行性。
  匈奴那麽難搞,是因為他們以前闊綽過,至今都有沮渠部、貲虜部懷念著匈奴的光輝歲月。
  但羌人沒有。
  羌人不是壹個統壹族群,更應該視其為壹個廣泛的地域概念。
  從西域到高原,從高原到蜀地,從河西到河湟,從河湟到隴右,都被視為羌地。
  府兵制經過楊崢的改進,實則已經變成了壹種軍功授田制度。
  有天然的擴張欲望。
  奴隸們立了功,或者五年期滿,要麽轉為軍,要麽轉為待歸,都是要分發土地的。
  當然,現在西平人少,整個勢力處於上升期,土地夠用。
  但以後呢?
  西平金城的土地總有分完的時候吧?
  而人口會持續增長。
  到時候,盛唐的弊病就會提前出現在西平。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亂世激流,不進則亡。
  妳不搞別人,想當個守土之犬,但架不住別人來搞妳呀。
  土地、糧食、人口、天下!
  楊崢已經走上了壹條正確的不歸路。
  要麽成就輝煌,要麽葬身於時代浪潮之下。
  “羌漢本同源,我麾下羌部兒郎忠心耿耿,此為人和,河曲富足形勝之地皆在我手,此為地利!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手,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楊崢順著杜預的話說完。
  杜預微笑著點頭,“屬下建議向大榆谷西南的頗巖谷再置壹折沖府,河曲五折沖府,逐步蠶食高原。”
  “若是如此,則宣義司當為先驅,招募大量羌部宣義郎先行入羌地,宣揚我軍之仁義,我政之寬和!此戰攻心為上,攻殺為下!”楊崢舉壹反三。
  不知不覺,兩人之間的默契越來越高。
  杜預拱手道:“若是如此,則不需十年,羌地悉平!”
  兩天之後,杜預便制定了壹個詳細的計劃。
  斥候先行,宣義郎為後,秋收之後,河曲五折沖府依次進兵。
  楊崢拿著計劃詢問魯芝。
  不料魯芝卻看也不看,“興雲自行定奪便可,既然要做,就無需猶豫,屬下自會鼎力相助!”
  “多謝伯父。”楊崢心中有些感動,知道他其實也是在默默支持自己,從不逾矩,從不倚老賣老,分寸掌握的極好。
  既然有了魯芝的支持,那麽此事在內部基本就沒有阻力了。
  河曲的駐軍其實早已忍耐多時。
  很多人都想在軍功上再進壹步。
  不過河曲折沖府,現在才剛剛建了兩處,折沖都尉分別是杜斌與楊珧,剩下兩個尹春暫時兼任。
  頗巖谷地盤還在鐘羌手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