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魏

蒼穹之魚

歷史軍事

魏青龍二年。
蜀丞相諸葛亮十萬大軍出斜谷、越秦嶺,進討渭南,魏大都督司馬懿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百七十五章 封賞

爭魏 by 蒼穹之魚

2023-5-14 20:36

  新年好很快就定了出來,泰興,取泰平興盛之意。
  秦國百廢待興,頗合事宜。
  楊崢不是挑剔的人,只要不叫永嘉、大業就行。
  新的州郡也很快規劃好。
  每個州下轄三到四個郡,幽州被壹分為三,幽、平、遼,遼州還停留在紙面上,土地被鮮卑三部和高句麗瓜分。
  冀州為東司隸,維持原狀。
  豫州作為人口重地,也被壹分為三,北面陳郡、魯郡、梁國化為陳州,中部潁川、汝南、陽安為汝州,東部譙郡、沛國、弋陽郡等劃為譙州。
  洛陽、河內、弘農化為洛州。
  荊州也壹分為三,新城、南陽、襄陽、義陽劃為襄州,南郡、江夏、長沙為荊州,西南的武陵、零陵、桂陽郡劃為楚州,東吳設立西陵郡裁撤,並入楚州。
  兗州和青州都壹分為二,析置泰州和萊州。
  揚州壹分為三,淮南為淮州,江東為吳州,東面的廬江、豫章、廬陵、柴桑析置廬州。
  廣州、交州地區維持不變。
  加上關中蜀中涼州等地,大秦壹共三十壹州。
  沒有壹個州能獨占壹個地緣板塊。
  每個州都遵循老祖宗的統治智慧,門戶都在相鄰的州郡控制之下。
  楊崢望著沙盤,其實還有很多地區劃分很模糊,如南中與嶺南的交接之處,後世此地為貴州。
  但這個時代卻是壹片蠻荒之地,居住著大量的蠻、僚等族。
  楊崢記得歷史上直到唐朝才真正納入治下,但壹直動蕩不安,時叛時降。
  還有閩南地區,壹直到唐末才被三王開發。
  統治也需要成本,開發更是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關鍵收益太小了,貪多嚼不爛。
  其實壹旦人口上來,自然會輻射到這些地區。
  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在西域、草原、遼東使勁……
  如今的中原處處都需要投入,淮南、荊州等等還有大量人為制造的無人區,這些地方全都是肥沃地區,幾百年後江淮甚至成了大唐的命脈所在。
  覺得沒有太大的紕漏之後,楊崢便蓋下印璽,剩下的就交給三省六部了。
  劃分州郡處理的差不多之後,便開始封賞有功將士。
  周旨與王濬之爭,楊崢早就知道,江東有杜預和楊旭在,楊崢沒有急著表態,想看看他們是怎麽處理的。
  王濬雖然年紀不小了,在大秦卻是楞頭青,猛打猛沖的那種,功名心重,得罪了不少人。
  江東之役,羅憲的侄子羅尚在他手上不知怎麽就兵敗身死了,羅憲雖然沒說什麽,但巴蜀卻有不少人彈劾王濬。
  周旨是杜預的部將,杜預偏袒他也是正常。
  不過杜預畢竟是杜預,德行人品沒話說,請功奏表中,將王濬列為首功。
  客觀來說,此番伐吳之戰,也的確是王濬功勞最大,冒著巨大風險從西陵順江而下,聲勢震天,破了江東人心。
  奏表上說的簡單,但此行的難度不小,只要東吳的長江防線用心防守,王濬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這麽敢玩命做事的人,已經不多了。
  楊崢拜其為鎮東大將軍,封湖縣侯,加上護軍,持節,都督吳、廬二州事,江東還需要他繼續發光發熱。
  羅憲升鎮南大將軍,持節、都督荊、楚二州事。
  羊祜升尚書左仆射,平尚書事。
  為了安撫江東人心,孫瑾降為歸信侯,許其拜祭吳國宗廟,孫皓才壹個歸命侯,總不能兒子的待遇超過老子吧?
  陸抗為尚書右仆射,平尚書事,改封舒縣侯。
  陶璜升廣州刺史,安南將軍,封秣陵縣侯。
  楊稷為交州刺史,平南將軍,封龍編縣侯。
  其余南征有功軍將皆壹壹封賞。
  不過壹個問題也擺在楊崢面前,杜預的封賞有些難辦。
  首功是王濬,但運籌帷幄,總領東線伐吳大軍,攻破濡須,滅鐘會、擒孫瑾,這個功勞不在王濬之下。
  楊崢壹番思索後,封其為司空,錄前後功,封朔方郡公,加柱國,離勛功制的頂峰上柱國只差壹步了,真正的位極人臣。
  沒辦法,杜預的功勞擺在這裏,從涼州時代起,便是大秦的頂梁柱。
  封賞再高都不過分。
  天下壹統基本完成,楊崢設淩煙閣。
  畫魯芝、杜預、張特、衛瓘、馬隆、蒙虓、文鴦、馬循、索靖、龐青、孟觀、劉珩、霍弋、羅憲、羊祜、王濬、周旨、尹春十八功臣像呈列其中。
  每個人的功績都抄錄在旁。
  也算是對他們這麽多年征戰的小小獎勵。
  另外,成都建武侯祠,江陵建關公祠。
  兩人都是這時代忠義的代表,自然要大力表彰。
  楊崢個人覺得,這時代怎麽拔高諸葛武侯都不為過,劉備白帝城殞落後,是諸葛亮將壹個在亡國邊緣的蜀漢拉了回來。
  只要他動動心思,蜀漢早就不姓劉了。
  自古以來有幾個權臣能做到這地步?
  洛陽建魏帝祠、夏侯祠,以祭奠曹髦和夏侯玄。
  曹髦的血性也是華夏精神財富之壹。
  夏侯玄雖然略顯迂腐,但慷慨殉國,也不失忠義。
  司馬家的遺毒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
  大興城南郊,楊崢令匠人建造壹座巨大的忠魂碑,凡是為國殉難將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供百姓四時拜祭。
  不過很多人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沒留下壹絲痕跡,更有很多人默默無聞的犧牲,只能以“忠魂”二字代替。
  忠魂碑立起的第壹天,就有無數人前來拜祭。
  有他們的家人,有他們的袍澤,跪在名字之下,淚如雨下。
  楊崢也率文武百官舉行了壹場盛大祭祀。
  凡是為大秦流血流汗的人註定不該被遺忘。
  “願爾等忠魂,佑我中華國運昌隆,繁榮昌盛!”楊崢禱告蒼天,然後端起酒爵向大碑酹下。
  敵人永遠不會消亡,危機永遠存在,楊崢不求大秦千秋萬代,不求永遠和平,只求這片土地上的人永遠不失去鬥誌,哪怕歷史的長河再黑暗,也能鼓起勇氣繼往開來。
  “陛下文治武功,遠超前代君主,可效秦皇漢武,泰山封禪。”衛瓘拱手道。
  “此事以後再論吧。”楊崢沒這個心思。
  壹場封禪勞民傷財,多壹事不如少壹事。
  真正的豐碑在人心中,在史書之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