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名劍山莊

歷史軍事

壹個八九歲的孩子,壹身白色孝衣,團團的在錦被下面,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而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

2021-4-25 19:22

  就在朱祁鎮惦記汪嶽的時候。
  汪嶽也忙的腳不點地。
  他並沒有在佛山鐵廠之中多投錢,不過是投了五千兩意思意思。這壹分銀子更多是與這位駙馬結個善緣而已。
  至於賺錢,汪嶽從來沒有想過。
  不過,佛山鐵廠能不能賺錢,汪嶽並不知道,但是而今,汪嶽已經賺到錢了。
  無他,這幾十萬兩白銀卻是要運到佛山花銷的。
  雖然這些大商人都是富豪出身,但是卻也不可能直接將錢運到廣東,甚至聚集在京師都有壹些困難。
  電視劇裏面,壹砸砸出幾十萬兩銀票,根本是壹個笑話。
  因為很少有金融機構能承接這麽大額的白銀流動。
  所以,這就註定了,這壹些銀子都要分批從各地流向佛山。
  這就有了汪嶽的用武之地了。
  他從中看到了極大的商機。
  汪嶽的主營業務,就是銀鋪。就是更換銀兩,異地存取,並開始小量典當放貸等等。他的網點說多也不多,也不過是在江南,浙江,江西,南直隸壹帶,然後沿著運河壹帶到北京。
  汪嶽之所以能的發展壯大,在無數銀鋪典當行之中脫穎而出,卻是因為汪嶽會做人,能做人,為人八面玲瓏,在徽商之中關系特別好。
  徽商,因為徽州山多地少,所以徽州人都有出外經商的習慣。多到了什麽程度,有壹句話說,無徽不成市。
  可見徽商之興旺。
  當然了,徽商之中有大商人,如汪嶽,但也有小商人。在外地開壹個鋪面慘淡經營。
  甚至每壹代徽地出外的男丁,十個人之中,就有兩三個客死異鄉。
  徽商人在外也就抱團經營,互相幫助。甚至這種習慣在而今的溫州商人身上還有相當的基因流傳。
  汪嶽少時讀書不成,用夫人的嫁妝出來經商。
  剛剛開始並沒有賺多少錢,但是他,熱心幫助鄉人。每次回家與出來,都帶了不少家人書信,甚至要跑好多地方,為這些人送信。
  這也沒有什麽利益可言。很多時候都純幫忙的。
  但是時間壹長,他就發現了其中利益。
  當他被人很多人相信之中,就有人托他將銀子送回家中。
  於是,汪嶽開得第壹家,異地存取的錢莊,就是與老家的。
  他從之中發現了商機,更是熱心於聯絡同鄉,以至於家鄉人都之汪大官人。與在外面遇見了什麽難處,比如做生意賠了,比如遇見強盜了。
  等等,只需能找到了汪記門下,憑借壹口鄉音,總是能得到幫助。
  如此壹來,汪嶽的產業就依附著徽商的網絡,迅速擴大,甚至成為徽商之中話事人。很多內部糾紛到找到了汪嶽門前。請汪嶽調解。
  汪嶽在徽商圈子裏面的地位,更讓汪嶽的產業更加興旺。畢竟金融業資金要求很大,很多異地存取。根本不可能讓人遠途運送大量金銀。
  其中風險太大,要知道大明走遠途遇見土匪幾率可不小,壹旦風聲傳出去,就等著過五關,斬六將吧。
  所以很多時候,異地存取,都是在當地調款的。
  以汪嶽的人脈,有短缺的時候,都能很輕松的從當地徽商之中調集壹筆款子。
  這才是汪嶽生意越來越大的原因。
  當然了,汪嶽也對徽商放款。但是而今對外放款還不是太多的。最大的擔心是不知根知底,放出的款子根本收不回來。
  汪嶽有幾分成也徽商,敗也徽商的感覺。
  他因徽商而起,幾十年之內,成為天下富豪。但他的生意更多在徽商圈子裏面打賺,外人的生意也有但也不多。
  而此刻,這壹次對汪嶽來說,卻是壹個極大的機遇。
  幾乎大明各地的大商人都在這裏,如果他們都能通過汪家渠道劃撥銀兩,也就是汪嶽的渠道遍及了大明各大商幫。
  有了第壹次,就有第二次。
  如此壹來,汪家錢鋪成為天下第壹的錢鋪,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汪嶽在為這個目的而努力奮鬥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底細,壹條條的擺在了朱祁鎮的面前。
  畢竟汪嶽而今是在北京。
  如果在別的地方,朱祁鎮未必能夠掌控的如此清楚,但是整個天下只有北京城內,只要朱祁鎮想知道,什麽事情都瞞不過他的。
  朱祁鎮看著汪嶽的內容,大感興趣。
  大明經濟最大的問題,壹個錢,壹個糧。
  甚至很多偏僻的地方,糧食還承擔壹點的貨幣性質。
  別的事情,朱祁鎮都可以放壹放,但是在這樣東西上面,卻是絕對不能放手的。
  所以,戶部侍郎楊鼎而今已經初步提交了壹分方案。主體內容,就是在這半年之間,視察天下糧倉的結果。
  這個結果並不容樂觀。
  在太祖皇帝時期,大放異彩。壹般來說壹個縣都有壹座或者兩座,儲存壹兩萬石糧食預備倉,全部都荒廢了。
  最嚴重,連倉庫都變成廢墟了。即便還有保留的,預備倉庫存保存不當,很多糧食腐朽,再有就是賬面不符。
  可以這樣說,除卻北京倉,通州倉,再加上天津倉,總共兩千萬石糧食的倉儲或許沒有問題。
  畢竟朝廷對這些倉庫當成命脈,壹年之內,有不知道多少次禦史核查。
  再加上這些之前都是楊鼎管著。想來也沒有什麽大問題。
  楊鼎向朝廷的提議,就是將倉儲的級別提升,在水陸要沖之地,重現修建倉庫,輻射各地。
  總體上,他提出了臨清倉,淮安倉,揚州倉,南京倉,九江倉,武漢倉,成都倉,廣東倉。桂林倉,等十幾個倉庫。
  這也是對大明原來的賦稅體系的整頓。
  之前大明納糧可不是要百姓繳納到縣裏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糧長運輸糧食到很遠很遠的倉庫之中。
  壹般來說,是富戶運運,貧家近運。
  這是出於太祖皇帝天才的辦法。壹種去中心化的運營。
  因為糧食運輸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覺得,將糧食運輸到京師,然後朝廷再下撥下去,是壹種極端浪費的事情。於是乎,太祖皇帝細分賦稅項目,采取就近原則,讓各地繳納的賦稅,直接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種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過,當時是壹種折中的辦法,因為南宋的時候,前方打仗,家要後面的府縣移支,不用將地方的賦稅運輸到京師了,而是直接運到前線。
  當然了,這裏面還有很多政治原則。
  比如,如果當地有駐軍,也不能讓軍糧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對軍隊制衡了。等等原則之下。
  太祖皇帝就設計出壹張復雜的賦稅轉移路線。
  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賦稅二千三百多萬石,但是到北京的不過四百萬石上下,其余的賦稅都在這壹張大網之中運行著。
  調整這壹張大網是壹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來,這壹張大網與當初的情況早就不大壹樣了。
  舉壹個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縣,有要求運送到京衛的倉庫。但是太宗皇帝遷都,京衛大部分都遷到北京了,於是這些人本來是家門口運糧食就行了,壹下子多了近千裏的路線。
  於是百姓所要付出的運費,要超過了他們本身要運送的糧食。這負擔立即翻了好幾翻。簡直讓人苦不堪言。
  而這樣的事情,在最近時常發生。
  朱祁鎮這幾年大刀闊斧,衛所遷徙改制,府縣的劃分,南直隸壹分為二,等等動作,早就讓這壹張運送網絡已經不堪重負了。
  不過,大明內閣也不是白癡,自然要加以修補。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