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百三十八章 大經筵
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
2021-4-25 19:22
很多人都在說科學,要多問幾個為什麽?
卻不知道,為什麽問這個為什麽,卻是更重要的。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古人發展不出科技,乃是古人不夠聰明嗎?不,是他們根本沒有從這個方面想過。
而此刻貝琳大腦之中,卻響起壹個又壹個為什麽?
對蒸汽之理的無數種疑問,幾乎讓貝琳無暇思考別的東西。
第壹次,貝琳在壹種使命感的驅使之下,打開了另外壹個世界的大門。
就在這個時候。
卻聽見外面急促的腳步聲傳來。
貝琳立即從內心之中的悸動清醒過來,正要看看外面是誰這麽大膽,卻不想門簾壹掀,壹個身穿蟒袍,手拿拂塵的無須中年太監走了進來。
貝琳認識此人,整個大明而今能身穿蟒袍的太監只有壹個,那就是懷恩。上壹個有資格穿蟒袍的太監,劉永誠病逝之後,太監之中,就沒有人能與懷恩抗禮了。
即便是內閣大臣們也對這位太監以禮相待。
貝琳立即拱手行禮,說道:“懷公公,您這是?”
懷恩向貝琳點點頭,目光卻落在吳與弼身上,說道:“吳先生,陛下有請。”
吳與弼沒有說什麽,只是振衣而起。準備跟隨懷恩走。貝琳卻有些擔心,小心翼翼地問道:“公公,陛下何事召見先生?”
懷恩正想對吳與弼示好,他在朱祁鎮身邊這麽多年,很少見朱祁鎮這麽高興。知道這吳與弼定然是非比尋常。笑道:“卻是陛下看了先生的文章,大為激賞,為先生開經筵。請先生去。”
吳與弼面色不變,心中暗暗深吸壹口氣。
此時與他當年進京時候的遭遇,可謂天壤之別。當然了,吳與弼對自己的際遇並不是太在乎的。
他更在乎的是理學的傳承。
雖然或許很多人認為,經過吳與弼發揮的理學,已經不是理學了。比如薛瑄的徒子徒孫,畢竟薛瑄壹脈,或許不能故步自封,但是卻想來講究傳承。
而吳與弼的學問多為自悟,故而吳與弼心中並沒有什麽條條框框。
但是吳與弼始終認為,理學的精髓不變,自然是還是朱子學。
“數年之功,在於今日了。”吳與弼心中暗道。
在思想的戰場之上,二年前,皇帝將理學給打下神位,而今能不能回去,就要看今日的表現了。
吳與弼回到京師之後,先是沐浴更衣,齋戒數日,才等到了日子。
這壹次,朱祁鎮經筵的地點,還是文華殿。
營國公郭登,與內閣首輔劉定之為經筵大臣,後面還有內閣大臣,六部尚書,樞密院諸勛臣,翰林院壹些學問大家。
全部擠在這裏。
經筵是有壹定之規的,誰主講,誰次講,等等。
而今壹律取消了。朱祁鎮將舞臺讓給了吳與弼。
這與其說是朱祁鎮的經筵,不如說是吳與弼的舞臺。
吳與弼壹身深衣緩緩而來。行禮之後。朱祁鎮起身向吳與弼躬身壹禮,然後吳與弼就開始講他的理學外王之道。
他圍繞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綱,詮釋理學精義,他將這十七個字,分為兩個層次。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是壹個層次。
是在個人的修養層面,幾乎對朱子的精義沒有什麽改動,唯獨多了吳與弼個人的壹些感悟而已。
格物致知治國平天下是另外壹個層次。
吳與弼與王陽明壹樣,在格物致知上與朱子不同,將貝琳的種種研究,列入格物致知之道,並加上很多致用之道,從而知天理治國之道。
朱祁鎮聽了也不由暗暗稱贊。
這壹套體系,最少朱祁鎮看來,體系完整,層次分明,是很有說服力的。
只要有這壹套體系,朱祁鎮用起來就能省了很多心思。
只是吳與弼洋洋灑灑數萬字講完之後,事情卻並沒有完。
立即有人向朱祁鎮請示之後,出來辯難。
剛剛開始的時候,朱祁鎮還能聽懂說的是什麽?比如說貝琳這種格物致知到底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聖君之道在吳與弼的體系在什麽位置?
等等。
但是很快就變得形而上的地步。
比如氣理之爭,這個問題,在宋代就是壹個很重要的論題,在這個時候重提出來。
但是吳與弼絲毫不懼,將所有人都駁了回去。頗有舌戰群儒的氣質,吳與弼幾十年儒學功底,絕非是假的,各種學說信手撚來。在座各位也都是科舉出身,壹等壹的人物,但是在吳與弼的面前都敗下陣來。
只是朱祁鎮壹直沒有說話,他卻看出了吳與弼這壹套理論的破綻之處。
當然了,不是朱祁鎮在儒學上的造詣勝過這些大臣,而是他學習的壹套體系與儒學體系是根本不同的。
壹個思想理論,到了朱祁鎮手中,他首先要想到的是,這個理論是唯心的,還是唯物。
幾乎現代教育,都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各種哲學理論的。
朱祁鎮細細壹想。立即明白壹個問題。
吳與弼這兩個層次,看似相輔相成,但是本身是割裂的。
為什麽?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其中很多想法都是唯心的。而在格物致知,或者這種科學研究,是有壹個前提,那就是理性。
這個理性,就是舶來詞。
這種理性,理性是基於現有的理論,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這種態度必須是唯物的。
這兩者之間,根本是背道而馳。
而今吳與弼強行將兩者捏合在壹起,或許壹時半會不會出什麽問題,將來卻壹定會出問題的。
學問之上,壹字之別,就是兩個天地,更何況兩者之間,有如此大的鴻溝。
這就是劉定之感到不對,卻說不來的地方。
只是朱祁鎮不是大儒,也不想做學問。作為政治家,他不在乎,吳與弼講出來的到底是糟粕,還是永恒的真理,只要能為我所用,就是有道理的。
所以,這些問題,朱祁鎮根本不去想,就當自己不知道。見吳與弼大獲全勝,立即說道:“先生高見,朕生平唯有所聞,如醍醐灌頂,朕請先生入宮為太孫師,也容朕朝夕請教。”
吳與弼心中微微有些得意,但是他很快就控制住自己了,說道:“臣老矣,不當明主之用,而今臣學問已成,別無他念,唯求還鄉。能老死於鄉莘之下。於願足矣。”
進退之道,吳與弼可謂明矣。
吳與弼自然知道自己留下來,定然成為大明政壇上有特殊地位的人。但也要承受其中害處。
在朝中立足,他原本的超然地位就沒有了。
必然陷入朝廷政爭之中。
吳與弼喜歡當官嗎?
不,他從來是不喜歡的。
如果不是辟雍之會,他這壹輩子都不會來京師。而今他道已傳,看朱祁鎮的欣賞,這個理論絕對不會束之高閣的。
對他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既然如此,不走何為?難道真要進入朝廷這灘泥水之中,思上蔡犬吠,華亭鶴唳而不可得?
而且他更明白,他現在走的越利落。今後的地位也就越高。
或許是人性,得不到才是最好的。
吳與弼的答案,果然引起了滿朝側目。
很多人都已經在想如何與這個朝廷新貴相處了,卻不想吳與弼如此幹脆利落的走了。聽吳與弼的語氣,也不像是推辭。
朱祁鎮挽回了好幾次,吳與弼都拒絕了,不由的讓滿朝文武都升出了壹絲敬仰之心。
劉定之心中暗道:“吳先生,視功名富貴如同浮雲,吾不如也。”